閩南網11月24日訊(通訊員 鄭曉梅 葉曉臻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初冬的暖陽里,在長泰區馬洋溪畔的旺亭村村口,來自臺灣的設計師正與村民們圍坐在涼亭中,展開手繪規劃圖,與村民共商朱一貴紀念館周邊環境的提升改造。大伙談得真切,議得熱烈,共繪美麗家園新圖景。
這幅跨越海峽的共繪場景,正是長泰深化閩臺鄉建鄉創合作的生動寫照。
今年,長泰被確定為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縣,突破傳統單點改造局限,創新提出“一溪四韻、三類改善”規劃,探索出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新路徑。
所謂“一溪四韻”,是為這片土地描繪的新骨架。以馬洋溪為主軸,串聯十里、旺亭、后坊、山重四村,依村定位,打造“后坊福韻、旺亭祿韻、十里壽韻、山重喜韻”特色,形成“一村一特色、四村共聯動”格局,推動四村從“散落珍珠”變成“串珠項鏈”。
規劃背后,是兩岸團隊的智慧交融。在漳州市住建局統籌指導下,臺灣團隊攜臺灣本地營造經驗,與大陸建筑師團隊組成聯合體,開展駐村“陪護式”服務。
作為福建省首個海峽兩岸民間交流基地(同名同宗村),山重村的“宗親文化”成為兩岸合作的天然紐帶。臺灣團隊與村中長者一同翻閱泛黃的族譜,走訪斑駁的古厝,探尋清末民初兩岸宗親頻繁往來的歷史。為了讓年輕一代記住來處,也讓老人心中沉甸甸的鄉愁有處安放,“原鄉·遷臺記憶館”應運而生。館內珍藏的1200多件涉臺文物與族譜,靜靜訴說著歲月的故事。
為了真正扎進鄉村,臺灣設計師團隊白天走訪村民和游客,晚上召開宣講會,傾聽最真實的聲音。他們發現,游客渴望舒適的休憩點,各村則需要引流展銷的空間。于是,“一村一驛站”的構想逐漸成形,這些驛站既可便利八方來客,也可為村民開辟增收新途徑。
“所有的改造,都是以人為最主要的出發點。”來自臺灣的設計師張孟珠感慨,“在村里和村民共同生活一段時間,這樣才能挖掘出村民的改造需求,把底摸透,才能形成更加契合本地、有長期實用性的改造方案。”
如今,這些集休憩、惠民共享、農產品展銷、文化展示與打卡功能于一體的驛站,已成為節假日鏈接游客與鄉村的新紐帶。
鄉村振興,以人為本。長泰緊扣“宜居、優筑、樂聚”三類改善,將臺灣“微改造”的精致理念與本地實際需求相融合,切實惠及民生。
在宜居環境改善中,當地推進污水管網全覆蓋,聘請村民擔任“環保督導員”;在優筑農房方面,團隊“入戶問診”,聚焦居住安全,根據老人生活動線改造生活空間;在樂聚空間營造上,舊公園、籃球場紛紛變身微樂園和健身公園,新建的共享茶室更為村集體經濟開辟新路徑。
“現在方便多了,上廁所也不怕摔了,真要謝謝這些臺灣孩子!”84歲的朱茶米爺爺家改造了廁所和廚房,配備了適老化家具,增設了無障礙通道和安全扶手,他的笑容里滿是欣慰。
民生改善讓鄉村更有溫度,而產業的活化,為鄉村的永續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旺亭村的“光魚美食一條街”對10家農家樂進行升級,推出兩岸融合菜品,并成立手作合作社,打造“馬洋溪伴手禮”;后坊村舉辦的“桃李采摘節”吸引大量游客,果農人均增收近3000元……長泰的實踐,正從“鄉建”走向“鄉創”,形成“鄉建反哺文旅、文旅助推鄉建”的良性循環。
長泰區委統戰部副部長薛支祥表示:“臺灣團隊用專業視角和接地氣的方式,喚醒了沉睡的鄉村,也深化了閩臺之間的地緣聯結。”
馬洋溪潺潺流淌間,見證著長泰鄉村的美麗蝶變,也承載著閩臺同胞共興鄉村的美好愿景。在這里,兩岸智慧交融共生,鄉愁有了扎根之處,鄉村振興的藍圖正一步步變為鮮活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