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第十七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在武夷山落下帷幕。
九曲溪畔茶香未散,兩岸情誼深植心間。這場以“‘三茶’統籌·融合發展”為主題的盛會,不僅是茶產業發展成果的全景展示窗,更以多元活動再次匯聚八方賓朋,以務實合作持續拓寬國際視野,讓“緣聚武夷·茶和天下”的理念穿越山海,在兩岸同胞心中共鳴,在世界舞臺上回響。
扎根“世界紅茶祖地”“烏龍茶故鄉”“萬里茶道起點”的沃土,本屆茶博會由兩岸行業組織攜手主辦,依托地域特色創新打造“1+2+N”活動布局——以武夷山主會場為核心,聯動南平十縣(市、區)同步開展茶事活動,實現“跳出展館辦展會,跳出武夷山辦茶博”全域聯動。武夷茶香漫過展館圍墻,浸潤閩北山水村落,書寫茶產業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從文化傳承到產業升級,茶博會讓武夷“一片葉”的價值愈發凸顯。數據見證熱度:為期5天的展會累計接待參展商、采購商、專家學者及游客超30.2萬人次,交易成果總額達95.63億元,其中現場交易3.81億元,意向交易91.82億元。
“三茶”融合結碩果
16日上午,茶博會展館一開館,武夷巖茶的醇厚、臺灣高山茶的清甜、政和白茶的鮮爽便裹挾著人聲撲面而來。
展會設“茶和天下”館、茶創意館、茶旅融合館及茗茶館,4.8萬平方米的展區內,2300個標準展位、873家參展商帶來全產業鏈產品,近萬名采購商穿梭其間,品茗詢價、落筆簽約的場景俯拾皆是。展位數量增長4.5%、VIP采購商人數增長3.7%,彰顯著這一國家級茶業盛會的魅力。
經貿“成績單”格外亮眼:手尚功夫、序章六堡、美亞、迅捷等茶企意向訂單紛至沓來;臺灣館的特色茶器、地道小吃攤位前長隊不斷;茶機械、茶包裝、茶器具持續走俏。
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茶農自銷展區的熱鬧。200個免費展位一推出便被搶訂一空,茶農們帶著新茶售賣,30萬元現場交易額里飄著增收的喜悅,讓“茶農的豐收節”真正落地生根。
科技為翼,標準為基,為武夷茶注入新內涵。《武夷巖茶品飲方式白皮書》《武夷紅茶品質化學特征與健康功能白皮書》發布,用科學數據解讀“巖骨花香”的奧秘;零碳茶產品亮相,引領產業綠色轉型;漫畫《半小時讀懂武夷茶》則讓文化知識走進更多人生活。
產業發展更添智力支撐。借茶博會東風,武夷山市“三茶”統籌創新研究院成立,搭建校地協同、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平臺,為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茶博會的蓬勃生機令人振奮。”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所言,“在科技與文化雙驅動下,南平茶產業的規模、品質、品牌必將實現更大提升。”
兩岸同心共發展
精致茶器、特色茶點、醇厚高山茶……臺灣館內客流如潮,茶香與笑語中藏著兩岸同胞的深厚情誼。
兩岸茶文化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在臺灣館得到了生動詮釋。200個展位創歷屆之最,173家臺企參展實現全臺灣22個市縣全覆蓋。自2007年首屆茶博會以來,這里已累計為1100多家臺資茶企、3000多名臺商提供參展支持,成為兩岸茶人心中的“必赴之約”。
“其他展會可以不去,但武夷山茶博會,我一定要來。”64歲的臺灣阿里山茶產業運銷合作社榮譽主席林育丞,十七屆展會從未缺席。
這份情誼在展館內隨處可見:“臺灣高山茶·政和白茶綜合館”內,政和茶企與臺企并肩參展,供應鏈深度綁定;林鳳池第八代后人林懿儒的企業專程前來,讓兩岸茶緣故事更加鮮活;首次參展的新北茶農李皇毅順利簽下3家大陸經銷商;阿里山育丞茶業等老牌臺企,則借展會完成大陸市場常態化布局。
文化共鳴催生發展合力。“同心茶園”里,兩岸茶人攜手栽下新苗;“茶香兩岸共月明”晚會上,來賓們在絲竹聲中暢談茶緣;《人在草木間》昆曲演繹“茶與戲”的邂逅。第七屆海峽兩岸茶文化研習營、“親,來品茶”兩岸青年武夷山打卡季、“茶香兩岸·文脈相連”文藝工作者采風等15場涉臺活動,讓同胞情誼持續升溫。
與此同時,《海峽兩岸茶園碳匯項目方法學》發布,成為兩岸綠色低碳領域首個行業標準,武夷山·阿里山合作二十周年紀念文創產品亮相,一片茶葉正搭建起兩岸協同發展的堅實橋梁。
茶香萬里會知音
茶香飄四海,賓朋八方來。本屆茶博會吸引了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名外賓,人數較上屆增長50%以上。
開館式上,波黑、布基納法索等國駐華大使盛贊武夷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外交官看武夷”活動中,外賓們在九曲溪畔品茗觀景,感受“茶和天下”的深意。“一帶一路”館、萬里茶道館、俄羅斯館內,來自喀山、圣彼得堡、恰克圖等萬里茶道沿線城市的茶商帶來特色產品,讓古老的茶道煥發新生。
“武夷山是茶人的信仰,是必來朝圣之地。”緬甸茶葉協會副會長段家席提前抵達,只為親身感受武夷茶原產地魅力。
合作的種子悄然發芽,發展之路越走越寬。俄羅斯茶商喬翔鵬與南平實業集團簽約,計劃在萬里茶道終點設立“武夷山水·茶空間”;謝爾蓋·謝維列夫則要將武夷巖茶引入自己的海外連鎖茶館,讓“萬里茶道”起點茶香飄進歐洲千家萬戶。
萬里茶道國際協作交流活動和國保單位文化聯盟座談會,構建起8省21家國保單位聯動平臺,凝聚聯合申遺力量,讓武夷茶的文化價值在世界舞臺愈發閃亮。
全域聯動煥新顏
“一葉融山水,茶旅兩相宜。”從展館內的成果展示到全域茶事體驗,茶博會不僅是產業盛會,更成為全民共享的“茶業嘉年華”。
四季茶事展館內,武夷山聯動小紅書團隊推廣8條茶旅精品線路,以春喊山、夏制茶、秋斗茶、冬煮茶的四季主題,串聯起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下梅古村落、生態茶莊園等特色點位。
游客們既可以戴上斗笠走進茶園采茶,在茶廠里學習制茶技藝,沿著茶足徑徒步觀景,也能住茶宿、吃茶膳、賞茶戲,沉浸式感受武夷茶生活韻味。
星村鎮茶王賽芳香馥郁,天心村的斗茶節人聲鼎沸,茶博園“斗出來的好茶”互動熱烈,延平貢茶、小湖水仙、“北苑茗戰”、光澤紅茶等斗茶品鑒會“多點開花”。
“茶香兩岸”八閩美食嘉年華以茶入菜,崇陽溪水上運動會山水茶景相映成趣,丹桂花茶品鑒、宋代點茶表演、抹茶產品展示,一場場融合茶、食、文、體、旅的活動輪番上演。
文旅融合碩果盈枝。茶文旅產品推介會達成14項合作,覆蓋自然教育研學、高端度假基地、民宿集群開發等領域。
盛會熱度突破展館邊界:截至20日晚,新華社、人民網、央視網等100余家主流媒體報道7700余條,全方位呈現茶博亮點,1700余條涉臺報道傳遞兩岸茶緣;“海峽兩岸茶博會”“回到萬里茶道起點武夷山”等話題全網閱讀量超2.8億次,讓武夷茶香通過屏幕飄向更多人心中。
曲終人不散,茶香意更濃。第十七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雖已落幕,但豐碩成果、深厚情誼與廣闊機遇,正為茶產業注入持久動力。作為永久落戶武夷山的標桿展會,茶博會必將繼續成為推動兩岸融合、促進茶產業升級、傳播中華茶文化的重要平臺,讓武夷茶香飄向更美好的未來,讓“茶和天下”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曉。(張筱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