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至27日,2025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國際研討會將在泉州市鯉城區舉辦,標志著鯉城區在民間文藝版權保護方面邁出了堅實的國際步伐。
2024年9月,在福建省委宣傳部、泉州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鯉城區入選“全國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地區”,成為福建省唯一入選的“國家級試點”。以版權為抓手,鯉城區委區政府精心部署、系統謀劃,組建由宣傳部門牽頭的工作專班,系統推動千年民間文藝的傳承與創新。通過構建全鏈條保護生態、探索數字化服務新模式、推動版權與產業深度融合,不僅有效破解了民間文藝“保護難、轉化難”的困境,還全面激發了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的新動能。其提煉總結的“鯉城經驗”,正讓世遺之城的文化基因在新時代煥發出奪目光彩。
今年7月31日,在第九屆中國網絡版權保護與發展大會主論壇上,由國家版權局發布的《第二批版權強國建設典型案例》中,在省市宣傳部門的大力指導與支持下,鯉城區申報的《泉州鯉城民間文藝版權融合發展激活世遺之城千年文化基因》案例成功入選,成為全國4個入選的縣級案例之一,也是福建省首個獲此殊榮的案例,為全國版權保護工作貢獻了“福建智慧”。
高位謀劃,構建協同機制新格局
漫步鯉城街頭,古老的南音在現代劇場回響,傳統木偶頭雕刻化身文創產品走進市場,歷史建筑里上演著沉浸式演出——這一切,源于鯉城區對民間文藝版權資源的高位謀劃與系統保護。坐擁泉州古城核心區,鯉城區在文化長河中涌現出眾多珍貴的民間文藝瑰寶,積淀了大量珍貴的民間文藝作品,民間文學、傳統曲藝、傳統技藝等多元藝術瑰寶俯拾皆是。
據統計,鯉城區共有民間文學328項、民間音樂14項、民間舞蹈32項、戲劇3項、曲藝5項、雜技4項、民間美術17項、傳統技藝(美術類)11項登記在冊。其中,拍胸舞、跳鼓舞、火鼎公婆等傳統舞蹈,刻紙、花燈、木偶頭雕刻等傳統美術,竹編、錫雕、珠繡、閩南傳統民居營造工藝等傳統技藝,在省內外頗具影響力。
這些源遠流長的民間文藝,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作為福建省唯一試點地區,鯉城區肩負著為民間文藝構建堅實法律后盾的重大使命,探索讓古老文化在當代社會“活”起來、“火”起來的可持續道路。
入選試點后,鯉城區迅速行動,將試點工作寫入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并于今年組建工作專班,由宣傳、文旅、市場監管、司法等14個部門共同參與,頒布《鯉城區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工作方案》,并引入專家智庫提供智力支持。一場以版權為紐帶的民間文藝保護與創新實踐,在這座世遺之城核心區全面展開。
面對民間文藝形態多樣、權屬復雜等保護難題,工作專班從制度與實踐探索雙向發力,系統推進資源梳理與權利認定。全區持續完善民間文藝版權確權機制,面向轄區企業、行業協會、個人等征集代表性展品,整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信息成果,篩選、建立鯉城區民間文藝版權檔案,匯總登記全區民間文藝400多項,系統整理28項代表性民間文藝,形成鯉城區民間文藝資源庫,為后續的版權保護和開發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制度建設方面,鯉城區堅決落實《泉州市文旅產業知識產權管理暫行規定》,率先探索制定《鯉城區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辦法(試行)》,建立健全“版權+公檢法司”聯動保護機制。同時,布局覆蓋全域的版權服務網絡,建成7個基層版權服務工作站,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獲評省級版權服務工作站,為民間文藝版權保護提供了全方位支撐。
司法機制是版權協同機制建設格局中的重要一環。為破解區域知識產權案件異地管轄難題,鯉城區積極推動并成功獲得最高人民法院批準,由鯉城區人民法院跨區域集中管轄鯉城區、洛江區、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范圍內的第一審知識產權民事、行政案件,區域知識產權司法服務保障能力實現質的提升。以此為契機,鯉城區推動組建專業知識產權審判團隊,并強化與區知識產權保護法治促進中心的協同協作,有力促進民間文藝版權的轉化運用,構建民間文藝版權“全鏈條”保護新格局。
隨著制度持續優化,鯉城區在民間文藝版權領域取得顯著進展:2024年度,鯉城區作品自愿登記量超5.5萬件,增幅近300%;2025年上半年,全區作品自愿登記量達2.35萬件,穩居泉州市首位。數據背后,折射出鯉城區民間文藝創作生態的優化與創新活力的持續迸發。
如今的鯉城,南音、木偶頭雕刻等傳統藝術通過版權確權獲得專屬標識,歷史建筑中的沉浸式演出也完成版權登記。這些民間文藝正以創新形式融入現代生活,實現著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豐收。
優化服務,打造版權護航新生態
“打七響”——這組泉州拍胸舞最具代表性的基礎動作,如今以漫畫形式被永久定格在一張版權登記證書上。七個生動形象的舞蹈動作,或擊掌,或拍胸,或拍腿,將“東方迪斯科”的粗獷與熱烈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是鯉城區首次為傳統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完成知識產權登記,也成為民間文藝版權保護邁出的突破性一步。
“以前教人跳舞,總怕別人學了亂用,現在政府幫我們給作品‘上保險’了。”泉州拍胸舞代表性傳承人李水星的感慨,道出了眾多民間藝人的心聲。這張看似普通的作品登記證書,不僅保障了拍胸舞在傳承過程中不失本源,更激發了傳承群體運用基礎動作創新編排的熱情。
在數字時代背景下,鯉城區委宣傳部創新打造“版權刺桐”數字服務平臺,為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裝上了智慧引擎。平臺創新設置“原生作品備案”與“衍生作品登記”雙系統,集預登記、展示、咨詢、導航等功能于一體,聯手司法部門開辟“AI版權法律助手”專欄,提供“一站式”版權服務與法律支援。這一創新舉措,為界定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范疇探索出可復制的實踐經驗。
“針對民間文藝版權保護的特殊性,鯉城區創新建立分層登記機制:聚焦‘核心層’開發原生作品版權備案系統,聚焦‘傳創層’開發衍生作品版權登記系統。”鯉城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這一機制推動下,鯉城區累計入庫原生作品564件,完成系統歸檔衍生作品登記約1.2萬件,形成了層次分明、覆蓋全面的保護體系。
社會認同是版權保護的土壤。為此,在鯉城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領導、統籌推進下,宣傳、教育、文聯等部門聯合打造“非鯉莫屬”泉州歷史名人民間文藝秀品牌活動,以提線木偶、南音等12項技藝演繹歷史名人題材,并推動節目完成版權登記;常態化開展南音、提線木偶等展演及研學,推動民間文藝版權成果融入日常生活;在40余處文化街區與文化空間植入民間文藝元素,以實體陣地促進版權作品的應用與傳播。
傳承是保護的根基。鯉城區實施“刺桐民間文藝年”三年行動計劃,每年安排100萬元獎金池,重點扶持民間武術、舞蹈、文學、音樂四大類別,通過設立傳習所、培育傳承隊伍、舉辦公益展演等方式,為民間文藝注入源源不斷的傳承活力。
在金融服務方面,鯉城區聯動金融機構創新推出“攜手貸”“版權池”“融資授信”等梯度金融產品,組建“刺桐藝術團”,整合優質版權資源,探索民間文藝質押融資模式,喚醒民間文藝版權“沉睡”的資產價值。與中國人民銀行泉州分行達成戰略合作,獲得100億元授信,并落地民間文藝版權聯合貸1000萬元,為文藝版權產業化注入金融“活水”。
此外,鯉城區建設海絲數字文化版權平臺,吸引盧思立、陳立德等國家級、省級、市級工藝美術大師簽約授權,鏈接版權創作者與需求方,利用大數據精準調節版權交易供需匹配。這一平臺的建設,為民間文藝版權交易提供專業化、數字化的解決方案。
從拍胸舞基礎動作的版權登記,到數字服務平臺的創新搭建;從傳承隊伍的培育扶持,到金融活水的精準注入,鯉城區正在構建一個全方位的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轉化生態系統。這個系統不僅守護著傳統文化的本源,更激發出其在當代社會的創新活力。
民間文藝是流淌在城市血脈中的文化基因,而版權保護則是激活這一基因的關鍵密碼。鯉城區通過多維發力構建版權轉化新生態,傳統文化不僅能得到有效保護,更能在創新中延續生命力,在傳承中綻放光彩。這條探索之路,正為全國民間文藝的保護與創新發展提供著寶貴的“鯉城經驗”。
深化融合,激發價值轉化新活力
10月22日,2025年“文創福建”主題活動暨海絲泉州數字文創周正式拉開帷幕。活動現場,備受期待的2026年馬年生肖IP——“六合刺桐衛”驚艷亮相,六匹承載著泉州傳統文化和名人精神的駿馬,以“天·召召、地·玩玩、東·守守、南·樂樂、西·鯉鯉、北·猛猛”的獨特命名,展現出泉州“開放包容、多元共生”的城市特質,成為鯉城區文化IP創新之路上的又一力作。
這已是鯉城區連續第四年推出融合在地民間文藝元素的生肖IP。從2023年的“泉州兔兔”到2024年的“龍生九子”,再到今年的“七彩刺桐蛇”和明年的“六合刺桐衛”,這些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的創新之作,不僅實現了文化傳播的火爆“出圈”,更創造了可觀的市場價值——在地企業授權總價值超2300萬元,市場銷售額近5000萬元,匹克、順豐等多家知名企業爭相冠名合作。
生肖IP的成功打造,僅僅是鯉城區文藝版權保護成果的一個縮影。在更深層次的產業融合領域,鯉城區探索出“個人—合作—委托”三階段版權運營新模式,打通了“作品—產品—產業”轉化的關鍵路徑。《海絲行者》《世遺金福船》等NFT數字藏品的發布,拓展了版權成果的現代化應用場景;“古厝+僑文化+民間文藝”特色IP的打造,推動王宮華僑街區成功入選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在國內及國際舞臺上,鯉城區的文藝版權精品同樣大放異彩。深圳文博會國家版權館福建展區,鯉城區選送的“李贄”“弘一法師”木雕、江加走木偶頭雕刻、金蒼繡等民間文藝版權精品獲得多方肯定;匹克、七匹狼等IP文創產品現場展銷火爆,充分展現了版權賦能產業發展的“鯉城實力”。與此同時,南音赴倫敦工藝周展演,木偶頭雕刻亮相首爾藝術節,民間文藝作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文化輸出的新突破。
產業能級的持續提升,見證了文藝版權保護的豐碩成果。西街194文創集合店年營收有望突破500萬元,名創優品福建首店、央視總臺文創泉州旗艦店成功落地,目前全區文創門店已突破100家,構筑起“文化展示—創意研發—產品銷售”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這一連串的數字背后,是文藝版權保護帶來的產業集聚效應。
以成功舉辦2024海絲泉州文創周、2025“文創福建”暨海絲泉州數字文創周為契機,鯉城區搭建起IP授權對接平臺,推動民間文藝與總臺文創、美團、王者榮耀等頭部平臺及200余家企業深度對接,形成了活力迸發的嶄新局面。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鯉城區攜手騰訊音樂舉辦“聲音里的世遺·福鯉桐聲”首屆少兒閩南語歌曲創作大賽,征集到原創版權作品3536首,并精選打造首張“少兒閩南語歌謠合輯”,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播撒下希望的種子。
從街頭巷尾到國際舞臺,從傳統技藝到現代文創,鯉城區通過系統性的文藝版權保護與創新,讓古老的民間文藝在當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這一系列創新實踐,不僅豐富了世遺之城的文化內涵,更探索出了一條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隨著文藝版權保護體系的日益完善,這座千年古城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向世界展示其獨特的文化魅力。
“下一步,在省市各級相關部門的指導支持下,鯉城區將持續健全民間文藝版權保護長效機制,深化司法與行政協同,構建覆蓋登記、評估、轉化與維權的全鏈條服務體系;推動版權資源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培育優質文創品牌,拓展價值轉化路徑,構建多元產業生態;同時加強數字化傳播與國際交流,全面提升民間文藝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從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中傳承、在保護中發展,讓千年文脈在版權的護航下綻放更加燦爛的時代光彩。”鯉城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黃瓊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