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曾經遭受過冷暴力……
“小學二年級有一次我肚子疼,沒和老師說,然后不小心拉到褲子上了,從此以后班上沒有人和我玩。班上只要有人放屁了,所有人都會一起說是我放的,還有人會喊,‘老師,他又要拉褲子了’。從此以后,我每次想上廁所的時候就會很緊張,肚子一抽一抽的。現在上了初中,沒有小學同學和我一個班,但我還是覺得有人會告訴他們,覺得他們在笑我。”
亦或者曾經給別人施加冷暴力……
“我們小學有個女生有心臟病,每次發病她就會躺地上口吐白沫。我們都覺得很惡心,所以大家,包括我自己都遠離她,她也一直沒有朋友。”
“我上初中的時候班上有個男生,其實他人不壞,就是覺得他臟,所以全班女生都不愿意和他坐同桌。有一次安排坐我旁邊,我還很不高興地寫了一篇日記給班主任,讓她把他調走。后來老師只能讓他一個人坐。當年我們這么做,是不是很讓他受傷?”
校園“冷暴力”并不是個例
調查:86%受訪者表示身邊存在校園“冷暴力”,諷刺、辱罵和嘲笑被認為是最常見的形式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99人進行了一項調查,其中調查對象主要來自于80后和90后年齡層。調查結果顯示,盡管對校園“冷暴力”的感知有所差異,但86%的受訪者都表示身邊存在校園“冷暴力”。 其中,諷刺、辱罵和嘲笑被受訪者認為是最常見的三種校園“冷暴力”形式。
不同受訪者表示,校園“冷暴力”在不同學習階段出現的概率也有較大差異,其中初中和高中被認為是出現校園“冷暴力”最多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