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除了這些司空見慣的取外號現象,還有關于日常摩擦引起的孤立……
還有更多的是被認為所謂的“不合群”……
“我從小比較喜歡干凈,有時會和女生玩得多一點。從小學起,班上所有人都叫我‘娘娘腔’,男生從來不理我。現在上大學,沒人說我‘娘’了,朋友才多了些。但我知道,我骨子里仍然很自卑。”已經上了大學的小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己現在依舊不怎么合群,并且習慣了從他人的評價中去尋找存在感。
校園“冷暴力”處理不當傷害大
在中青報的調查中, 60.1%的受訪者認為校園“冷暴力”會在當事人內心留下陰影。校園“冷暴力”,發(fā)生于細微而傷人于無形。如果沒能及時制止,對人造成的傷害十分嚴重。
來自北京的曹女士是一名初中孩子的家長,“孩子回家時會對我講學校發(fā)生的事。經常聽他說,班里誰和誰又‘絕交’了。”她說,所謂“絕交”,“就是一周不說話”。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調查也顯示,兒童受欺凌經歷與其發(fā)展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長期遭受校園欺凌和冷暴力,孩子會變得性格畏縮,相比于其他孩子也更容易產生焦慮、敵意和沮喪等負面情緒,并且遭遇的欺凌程度越高,表現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