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日報》2025年11月14日08版
核心提示
種子,農業“芯片”。翻開三餐食譜,感受不斷提升的福建含“芯”量。
早晨,“一根玉米、一杯牛奶、一個雞蛋”正成為國民營養早餐新風尚,福建供應的鮮食玉米種子占全國市場份額超兩成;中午,在一碗香噴噴的米飯中感受“碳水快樂”,全國每10粒雜交水稻種子,就有3粒來自福建;晚上,雞胸肉是健身達人減脂期標配,福建自主選育的白羽肉雞新品種打破了國外種源壟斷,助力國人實現“吃雞自由”……
一粒小小的種子,事關農業現代化,也牽動著百姓舌尖上的幸福感。今年是我國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的第五年。近日召開的全國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現場會上,農業農村部公布的數據同樣含“芯”量十足: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占比達到95%以上,畜禽、水產國產種源市場占有率分別超過80%和85%,國家級種業基地供種保障率達到80%。
強“芯”之路的背后,是政科企、產學研等多方協同,匯聚創新合力。其中,奔流不息的金融活水,正在種業創新的星辰大海上,不斷激蕩起向新圖強的浪花。
種業創新,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從破譯一粒種子的“遺傳密碼”,到多年磨一劍選育新品種,再到制種繁種賣種,都離不開穩定的資金支持。作為服務鄉村振興的領軍銀行,農業銀行福建省分行堅持做農業科技創新的耐心資本,不斷探尋金融服務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契合點,深度匹配種業振興需求,圍繞“研、育、繁、推”一體化布局,打造專業化、全周期的金融服務體系,讓金融資源真正沉下去、活起來。
打破壟斷,與洋種子“掰手腕”
近日,一批11萬枚“圣澤901”父母代種蛋經海關查檢合格后,出口至塔吉克斯坦。
和曾經的中國一樣,塔吉克斯坦白羽肉雞種源完全依賴從歐美國家進口。去年,圣農集團首次帶著自主育成的白羽肉雞新品種“圣澤901”,進軍中亞種雞市場,向塔吉克斯坦出口8萬枚父母代種蛋。“中國芯”表現不俗,備受當地養殖業者與消費者青睞,后續意向采購訂單接踵而至。此次11萬枚種蛋訂單,是圣農集團第二次向該國出口“圣澤901”父母代種蛋。
從依賴進口,到突破壟斷,再到走出國門,圣農集團蹚出了一條艱難而堅定的創新之路。這條路的彼岸,正是種業振興行動的總目標——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作為最初的同行者,農業銀行始終一路相伴。

圣農集團即將出欄的白羽肉雞
1983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向閩北山區,傅光明下海創業,啟動資金便來自農業銀行提供的第一筆2萬元貸款。從開辦個體養雞場,到注冊福建第一家私營企業,再到企業上市,直到如今全力打造白羽肉雞千億產業集群,銀企合作從未中斷。
2011年,圣農集團作出了一項重大決定,開展白羽肉雞育種攻關。這是國內許多養殖企業想做卻不敢做的事。要知道,雞肉是我國僅次于豬肉的第二大消費肉類,白羽肉雞占據其中過半市場份額。但長期以來,國內白羽肉雞種源完全依賴進口。歐美企業把持著全球90%以上的市場份額,中國企業每年斥重金進口超過100萬套祖代雞。
“想怎么掐你就怎么掐你。”圣農集團創始人傅光明說,國外企業出口種雞數量隨意性大,造成國內白羽肉雞價格波動。同時,種源受制于人,還潛藏著極大的疫病輸入風險。“沒有原種,靠外國人,即使規模再大,行業也看不到未來。”
把卡住脖子的手指一根根掰開!可是,要打贏這場“從0到1”的種業翻身仗談何容易。建設核心育種場,收集原種素材,引進表型測定設備,開發育種管理軟件,開展疫病凈化……光是前期硬件投入就超過8億元,后續更是充滿不確定性。作為長期摯友,農業銀行在得知圣農集團設立全資子公司福建圣澤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致力于攻克白羽肉雞育種難題時,第一時間主動對接,注入3億元信貸資金支持。2021年,農行福建省分行又與圣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為其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資金支持與金融服務。
星光不負趕路人,2021年,圣農集團十年磨一劍的成果“圣澤901”,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畜禽新品種證書。對比試驗和性能測定結果表明,其綜合性能不低于國外進口品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適合在我國各地區飼養。這意味著,中國企業終于打破了歐美國家對白羽肉雞育種技術的壟斷,“中國芯”有了和洋種子“掰手腕”的實力。
在此基礎上,圣農集團持續加大育種科研投入,每年投入超1億元推進遺傳改良,持續優化“圣澤901”配套系綜合性能。升級版“圣澤901”料肉比、成活率、種雞產蛋數、出欄日齡等關鍵指標都顯著提升。以料肉比為例,比初代“圣澤901”降低了0.05,僅這一項,每年就能為圣農集團節省飼料成本3億多元。

“圣澤901”種雞
“國產芯”的硬核實力,很快得到了市場的正向反饋。在企業內部實現對進口品種替代的基礎上,圣農加快市場拓展。截至今年10月底,“圣澤901”父母代種雞已銷往全國15個省份,累計推廣父母代種雞4327萬套,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20%。在國際市場,白羽肉雞“中國芯”同樣叫好又叫座,圣農集團已累計向坦桑尼亞、塔吉克斯坦、津巴布韋等國家出口升級版“圣澤901”父母代種雞近1萬套、種蛋23萬枚。
艱難實現“吃雞自由”的背后,是農業科研工作者勇闖科研禁區、勇攀科研高峰的決心與定力,是把核心種源掌握在自己手上、讓中國飯碗裝中國糧的使命與擔當。青梗菜良種完全取代國外品種,水果玉米品種突破國外壟斷,金針菇、真姬菇品種選育趕超國外……種業振興行動實施以來,福建育種家實現了一次又一次創新突圍。在一場場科研長跑中,農業銀行福建省分行堅持長期主義,聚焦重大科研平臺和核心種源技術攻關等項目,加大長周期、低成本的研發貸款投入,當好陪伴者、助力者、見證者。
壯大骨干,企業創新“挑大梁”
11月12日,一批滿載著6.6萬公斤雜交水稻種子的貨車,從福建六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出發,駛向云南省昆明市,為當地備戰來年春耕送去放心良種。此次首發的“粒立香優臻占”“瀘優臻占”等品種,是該公司獨家生產經營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兼具優質、高產、抗逆、香型等優良性狀。

農行沙縣支行客戶經理走訪福建六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了解金融需求。
就在不久前,福建六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獲頒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A證),成為全國水稻板塊第45家獲得該資質的種子企業。
我國實行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制度,持有A證的企業,實行選育、生產、經營相結合,可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業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對于種子企業而言,要拿到A證,并不容易。以雜交水稻種企為例,應擁有3個以上作為第一育種者的國家級審定品種,近3年年均種子生產面積1萬畝以上,3年內至少有1年銷售額1.2億元以上或占全國1%以上市場份額……可見,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必須科研育種能力強、生產經營規模大、生產經營行為規范,是種業創新的中堅力量。
面對企業品種研發、經營規模擴張、智能化生產線落地帶來的資金需求,農業銀行提供了全套金融解決方案。
主動對接服務,多次走訪企業,摸清資金需求,省市縣三級聯動,開通綠色通道;在統一授信框架下,根據企業需求,提供授信流動資金貸款額度3580萬元,與企業銷售回款節奏同步;依托企業訂單,為上游制種大戶配套農戶貸款,解決前期投入問題,形成“公司+農戶”資金閉環;建立貸后走訪臺賬,按季監測企業繁育進度、銷售回款及農戶還款情況,及時優化后續融資安排……“政銀企”同向發力、產品精準適配、全鏈條協同延伸。去年,福建六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年營業收入首次突破1億元,水稻制種面積達3.55萬畝,銷售種子約600萬公斤,2個水稻新品種通過國家級審定,累計帶動農戶戶均增收2.8萬元。今年,這家從沙縣成長起來的種子企業,成功躋身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之列。
“種業振興,要讓企業‘唱主角’‘挑大梁’。”農業銀行福建省分行相關負責人說,創新發展需要人才、技術、資源、資金等創新要素高度集成,優勢種業企業能夠像電腦主板一樣,使科研、生產、市場、投資等都能高效找到對應“接口”,推進種業創新成果快速產出和轉化。

晉江東石鎮農戶采收國產“禧紅202”胡蘿卜。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通訊員 林曉燕 攝
但現狀是,我國種企雖然數量眾多,但大多規模小、創新弱、競爭力不強。全國8000多家種業企業中,具有育種能力的企業占比不到10%。即便是創新型企業,研發投入在營收中的占比也普遍較低,與跨國種業巨頭不可同日而語。因此,2021年我國啟動種業振興行動時,便將企業扶優作為五大行動之一。
為支持種業企業發展壯大,農業銀行福建省分行堅持全生命周期服務,直面需求精準施策,積極推廣科研育種材料、植物新品種權、育種制種設施設備抵質押融資,不斷提升種業企業融資便利度。回望省內優勢種業企業來時路,都可以找到農業銀行陪伴的身影、相守的印記。

農業銀行工作人員在長汀縣河田鎮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園了解水稻生長情況。
在將樂,福建省福瑞華安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憑借雜交水稻親本“種三豐01S”的植物新品種權,獲得農業銀行質押貸款金額200萬元;在泰寧,科薈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固定資產,按常規抵押率65%計算,僅能貸款2100萬元,滿足不了公司實際資金需求,農業銀行按照《中國農業銀行支持種業振興信貸政策》等規定,將貸款抵押率擴大至90%;在寧德蕉城,農業銀行與寧德市官井洋大黃魚養殖有限公司相伴走過20多年,見證著這家企業從小養殖場發展壯大為國家種業陣型企業……
如今的福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商業化育種體系正加快形成,種業企業創新矩陣正加速構建。去年以來,隨著永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廈門華泰五谷種苗公司等企業先后取得A證,全省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數量達到7家;全省13家單位入選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名單,在白羽肉雞、生豬、鰻鱺、大黃魚等領域,承擔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等國家任務。
建強基地,良種保障“谷滿倉”
最近,巴基斯坦信德省稻農米爾扎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他引種的節水抗旱雜交水稻品種“旱優8200”,最高畝產近600公斤,是過去傳統品種的好幾倍。
水稻是巴基斯坦第三大農作物,也是當地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在當地,水稻一年可以種三季。過去,農民以種植常規稻為主。特色產品“巴斯馬蒂香米”在國際市場廣受歡迎,但產量極低。
“畝產只有100至150公斤,種糧效益差,糧食自給難,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米爾扎說,巴基斯坦地處南亞次大陸,氣候炎熱干旱,大部分地區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來自中國的“旱優8200”則適應當地特殊的氣候。這粒“東方魔稻”,就來自福建建寧。
雜交水稻,是中國獻給世界的禮物。中國科學家攻克雜交水稻技術后的半個多世紀間,助力中國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決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與此同時,雜交水稻在70多個國家試種和推廣,10個國家已實現商業化應用,年均推廣面積1.2億畝以上。
在這個過程中,建寧的貢獻舉足輕重。建寧地處閩江源頭,藏在武夷山脈與玳瑁山脈環抱中,境內丘陵與河流相互交錯,將20多萬畝耕地劃分成高低錯落的田塊。得益于天然的隔離條件與顯著的生態優勢,這里成為雜交水稻制種的沃土。經過40多年的產業發展,建寧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縣,全國每10粒雜交水稻種子,就有一粒來自這里,為全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提供良種保障。近年來在海外市場收獲聲譽的“旱優8200”,就是滬明合作的成果,經由建寧制種基地走向世界稻田。

日前,武夷山市崇安街道來福農場員工展示豐收的優質稻。邱汝泉 攝
品種選育關系著種源安全,制種基地建設則是良種供應的重要保障。如何筑牢基地,為糧食穩產增產提供良種保障?農業銀行福建省分行一路護航。今年面向制種產業推出的專屬產品“建寧興種貸”,是金融支持種業基地建設的代表作之一。
“前期投入大、生產周期長、資金回籠晚,這是水稻制種行業的三大痛點。”福建華科農業公司負責人謝英華說,傳統信貸模式下,輕資產的種業企業常常面臨“擔保難、融資慢”的困境。作為建寧龍頭制種企業,華科農業以“公司+基地+農戶”為經營模式,去年雜交水稻種子生產面積超5000畝。今年春耕前,公司計劃將制種規模擴大至6000畝,并為農戶預付生產資金,全年總資金需求達600萬元,當時公司資金缺口達到300萬元。
這時候,農業銀行如及時雨般出現。原來,今年,農業銀行福建省分行直面產業需求,通過總行至支行四級聯動,創新推出“建寧興種貸”,配套出臺《中國農業銀行福建省分行“建寧興種貸”操作規程(試行)》。該產品以企業在“中國種業大數據平臺”備案的制種面積、訂單合同及歷史經營數據為核心授信依據,突破傳統信貸模式,打破傳統抵押擔保限制,讓“數據變信用、信用變資產”。
“產品授信額度高、審批流程簡便、準入門檻低、貸款利率優惠,有效解決了我們的融資瓶頸。”謝英華說,農業銀行為其辦理了農行系統首筆300萬元的“建寧興種貸”。有了這筆資金,企業及時采購優質種子、農資,聘請專業技術人員,保障制種工作順利進行。今年,福建華科農業公司的雜交水稻種子生產面積超過6000畝,年產種子量260多萬斤,帶動500多戶合作制種農戶平均增收3萬多元。
基地強,供種穩,谷滿倉。如今,福建正著力打造水稻制種強省,全省共有制種縣25個,其中面積超2萬畝11個,創建了4個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大縣,雜交水稻制種面積、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
“十四五”即將收官,我國種業振興行動已取得階段性成效。按照“一年開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的步調,“十五五”期間,種業振興行動將繼續深入推進。農業銀行福建省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圍繞種質資源保護、育種攻關、企業培優、基地建設等重點領域,持續深化種業金融服務,為鍛造種業“芯片”注入金融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