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時候被同學起過綽號嗎?胖的同學被稱為“水桶”,瘦的同學被稱為“泥鰍”,戴眼鏡的同學被叫“四眼”等,現在回想起來是不是還覺得蠻有趣的?
一些可愛、有趣的昵稱、綽號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倒也無傷大雅,但是如果同學之間取綽號傷害到別人的自尊心、甚至達到諷刺、辱罵的程度,問題就嚴重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校園冷暴力”的形式之一。除了給同學取難聽的綽號,再比如班級來了新學生,被班級上幾個同學排擠、孤立,這也都屬于“校園冷暴力”的范疇。
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發布一組數據,在對1999人進行的調查中,86%受訪者認為身邊存在校園“冷暴力”,60.1%受訪者認為校園“冷暴力”會在當事人內心留下陰影,諷刺、辱罵和嘲笑被認為是最常見的校園冷暴力形式。
18日,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編寫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7)》中也提到,有將近一半的北京中小學生都有過被叫難聽綽號的經歷,那么,校園“冷暴力”對孩子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冷暴力”的背后又究竟有哪些深層原因?對此我們能夠做些什么呢?
什么是“校園冷暴力”?
與“校園欺凌”一樣,目前關于“冷暴力”亦或是“校園冷暴力”并沒有標準的學術或法律定義,但多數學者這么解釋道:冷暴力是指不通過毆打等行為暴力解決問題,而是表現為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這種“冷暴力”往往容易被老師和家長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