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牽手BATJ
——爭相布局金融科技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逐漸滲透到金融交易的前中后臺,科技在打破金融舊秩序、助力金融創新、助力實體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趨重要,“無科技 不金融”漸成業內共識。
風口之下,各大平臺紛紛搶灘科技金融,縱觀2017年,BATJ(百度、螞蟻金服、騰訊、京東金融)紛紛與國有四大行達成合作,科技金融的熱度可見一斑。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與中國建設銀行牽手,將共同推進建行信用卡的線上開卡業務,以及線上線下渠道業務、電子支付業務合作;6月,京東金融與中國工商銀行簽署金融業務合作框架協議,將布局金融技術、消費金融、企業信貸等領域;騰訊與中國銀行推出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隨后,百度與中國農業銀行也宣布共建“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巨頭的介入,標志著科技金融領域的競爭在日趨激烈的同時,也正式進入以AI為代表的智能化階段。
業內專家認為,金融領域的前沿科技應用才剛剛開始,新技術將對傳統金融業帶來持續影響,其前景令人振奮,但風險仍需受到高度關注。
從“無現金時代”之爭
到網聯的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金融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逐步建立了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其中最顯著的莫過于Fintech在第叁方支付中的運用,甚至顛覆了傳統的消費模式。事實上,目前中國已經是第叁方支付特別是移動支付最發達的國家。
年初,支付寶曾宣稱要用5年的時間把全中國推進到“無現金社會”,而微信早在2015年也曾發出倡議。雖然這一説法引爆了市場爭議,但互聯網巨頭們對于搶支付市場的瘋狂爭搶從側面證明了第叁方移動支付的熱度。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網絡支付在帶來了便利之余,也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包括個人信息的保護等等。對于這一飛速發展的市場如何創新監管,考驗著監管層的智慧。
央行支付結算司8日4日印發《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于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要求各銀行和支付機構應于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網聯平臺和業務遷移相關準備工作。
“網聯成立后,最大的改變是切斷了過去‘銀行直連’的清算模式,即支付機構通過在多家銀行開設備付金賬戶實現資金的跨行清算,這種做法實際是繞開銀聯的。”央行清算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按照計劃,2017年10月份完成200多家銀行接入,年底前完成40家支付公司接入。
資管“大一統”
告別剛性兌付時代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指導意見》在凈值型管理、打破剛性兌付、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第叁方獨立托管等方面作出非常嚴格的規定,凸顯當下“嚴監管”趨勢,旨在統一同類資管産品的監管標準,防控金融風險。
統一監管背后是近些年資産管理業務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眾多風險和問題。比如,銀行表外理財,銀信合作、銀證合作、銀基合作中投向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産的産品,保險機構“名股實債”類投資等,具有影子銀行特徵。這類業務透明度低,容易規避貸款監管要求,部分投向限制性領域。而更讓外界擔憂的是,國內金融業目前所存在的監管套利、空轉套利和關聯套利等問題恰恰集中表現在資管業務上。
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
在美元的強勢之下,市場對2017年的人民幣匯率一度充滿擔憂。但事實上這樣的擔憂并未成為現實。總的來看,2017年人民幣恢復升值,未來預計將保持總體穩定。
若依人民幣中間價角度看來,去年底,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是1美元對人民幣6.9370元,而12月25日早上央行公布匯率顯示,1美元對人民幣6.5683元。 2017年前11個月,銀行結售匯-8042億元,相比2016年-22465億元,如果是全年口徑相比,兩者降幅接近六成。對外直接投資成為資本外流第一大項的現象也得到逆轉,此外,非居民償還負債的購匯進程結束。
雖然從去年年底至今,美聯儲已經4次加息,給人民幣造成了貶值壓力。不過,在“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的前提下,人民幣國際化正在一步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