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喆每周最盼望去上課
小喆如果不被病情中斷學業的話,現在正上小學六年級。
白血病讓他不得不離開校園和教室,離開了他的小伙伴們。“每個人在最困難的時候,會有一種放棄的沖動。”在小喆眼中,自己一向樂觀,但在面對充滿危險而又黑暗的未來時,他也會沮喪和迷茫。“但總有一種力量,讓自己撐下去。”
治療期間,嘴巴爛得如被刀子割一樣,肚子明明撐得比皮球還大,卻還是覺得沒有吃飽,想吐又吐不出來,放個屁都怕把大便拉出來……在那無數個看似沒有希望的日子里,小喆幾乎絕望。當手上已被針管插滿,卻還要再扎時,他想過放棄。家人的不斷鼓勵,讓他有了勇氣,咬著牙又繼續戰斗下去。
與病魔抗爭,休學兩年的小喆耽誤了太多學業,失去許多美好時光。不僅要承受同學們喊他學弟的痛苦,更為痛苦的是他的成長規劃從此打亂了。“出院以后我煩躁不安,情緒低落到了極點,以為曾經的夢想不復存在。”
新陽光病房學校中,小喆回到了他夢中多次回到的課堂。每周都有語文、數學、外語學習。“針對我們所在的年級,有志愿老師為我們講學校中的知識,不讓我們落下學業。”小喆說,病房學校中的學習給自己帶來了快樂,又點燃新的希望與夢想,不再灰心喪氣。“每周去上課都是我最盼望的事情。”
在新陽光病房學校研發培訓師劉偉雄看來,教學中不僅涉及教育,還和社工、兒童心理輔導相結合。在病房學校,孩子應該享有學校、課堂的環境,從軟環境、硬環境給孩子一個基礎的教育保障,有類似學校環境的接觸。“對于孩子來說,只要有所改變、有所成長,這就足夠了。”
從少言寡語到逐漸開朗
北大婦幼醫院的病房學校上課前,劉偉雄總是要去招呼病房中的孩子。一些新入院的患兒,表現出既想參與,又很猶豫的狀態。劉偉雄說,組織患兒進行游戲或學習需要十分慎重,病房學校對老師有嚴格的培訓和要求,比如女老師進入教室不得化妝,如果有感冒等病毒感染的情況,嚴禁進入教室等。
在每次上課前,需由院方的醫護人員確認進入教室的孩子身體狀況完全能適應學習。很多時候,父母也可以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少言寡語”成為劉偉雄對一些患兒的最初印象。
因為生病,患兒小美少有朋友,只有冰冷的醫院,原本內向的小美變得更加安靜。每次課上,小美都是一言不發地坐在那里。“雖然她也在參與,但是一句話都不說,她的爸爸常說,‘她從小就是這個樣子’。爸爸這樣的話,讓她更加少言寡語。”
劉偉雄發現了問題后,在課后單獨與小美爸爸溝通,“盡量讓他不在小美面前說那樣的話。”
志愿老師也會在課中與小美多溝通,兩三次課之后,小美終于開口說話,躲在一旁的爸爸也十分開心。“在課堂上,小美不再沉默了,也會主動地思考,提出問題,較之以往有了很大變化。”
小美是眾多被白血病改變命運的孩子之一,在劉偉雄眼中,孩子們在接受治療期間身心備受巨大的壓力,經歷復雜的情感和心理沖突出現明顯的情緒和行為問題,語言能力也會明顯下降。許多父母忙得不得了,要陪護,籌錢、借錢,跟醫生商量診療方式,所以沒時間、沒精力跟孩子聊天。一些患兒變得任性、自我、自卑、退縮、不會與人相處。“希望在醫院里面為孩子創造一些契機,可以去談論生病以外的其他話題。在病房學校的實踐案例中,患兒通過與老師或其他患者建立起人際關系,對治療依從性的提升非常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