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周金麗頭發一縷縷貼在額前,臉上的汗像水洗一樣,她的對手是一個體格和她差不多的男生。周金麗抱著男生的雙腿,幾乎將其摔倒,這個動作用盡了她全身的力氣,所以當被對手反制,倒在摔跤墊上,發出巨大一聲“嘭”后,她遲遲沒有爬起來。
周金麗是杭州市陳經綸體育學校女子摔跤隊一名“老隊員”,這是她們日常最普通的一次訓練。
這段時間,正在熱映的電影《摔跤吧,爸爸》好評如潮,它改編自真實的故事,融合體育、勵志、奮斗、親情元素于一身,正能量滿滿。也是因為這部電影,讓一向曝光率很低的女子摔跤隊員受到關注。
在杭州,就有這么一群女孩子,她們的訓練、努力和夢想,也像電影一樣讓人感動。
訓練強度,家長看了都吃不消
杭州女子摔跤隊的訓練基地在鳳凰山腳下,隱藏在一片民居中,毫不起眼。訓練館是一個簡易的廠房改建的,300多平方的場地中,最惹眼的就是那塊大大的摔跤墊,其他練習力量的器材都比較簡陋。教練鐘云利說,這一塊墊子要10多萬元。難怪影片中,女主吉塔的爸爸去懇求體育官員批一筆經費,給兩個女兒買一塊專業的摔跤墊。
摔跤隊這一期的女學員有11個,最小的12歲,最大的16歲。清一色的短發,發長不過耳,這是入隊的基本要求;身材勻稱,結實,這是長期訓練的結果。
每天下午兩點半,隊員們的訓練正式開始。40分鐘的熱身,跑步,拉練,然后是高強度的兩兩對抗。
摔跤墊上是此起彼伏的“嘭嘭嘭“的聲音。
“你這個速度,以后怎么打比賽!”、“你們倆,停下來干什么!繼續啊!”助理教練徐赟不時大喊,兩個蹲在地上喘氣的隊員起身開始第二回合。有人因為拼盡全力而發出很大的喊叫聲。
“最辛苦的就是已經到自己的極限了,教練還要你再沖擊,難受。”周金麗低聲說。她2014年加入摔跤隊。
鐘云利介紹,這里招生都是到杭州下面的縣區,一些是通過運動會發現的苗子,基本四年一屆,“城里的小孩不多,家長舍不得孩子吃苦。”
周金麗當初來是覺得女孩子學這個可以防身,她花了一學期適應這里的生活,“太累了。到周末就想躺床上睡覺。”
16歲的姚詩思入隊三年了,她對摔跤的喜愛表現在,一說起這個話題,就瞇起眼睛,嘴角上翹,“這很酷,太帥了。”
但訓練的辛苦也會讓姚詩思吃不消,“最怕拉體力,從操場臺階沖上去再下來,這個動作一做就是10多組,太累。”
對抗訓練的時候,基本是男女組隊。鐘云利解釋,男孩子做陪練,女孩子進步快一些,“訓練肯定辛苦,有些家長來看看,都覺得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