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冀文林“歸案” “秘書幫”淪陷
2月14日,寒潮尚未離去的海口,最低溫度只有9度,情人節和元宵節重疊的喜慶日子顯得格外的冷。海南省副省長冀文林最后一次在公眾視野中亮相,出席了海南省省紀委六屆三次全會。
四天后,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消息,海南省副省長冀文林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而在2月19日早上九時許,海南省政府網站上也撤掉了省政府領導冀文林的介紹和活動集。隨著冀文林的落馬,曾經擔任某卸任常委秘書的多位政府及中石油高層相繼歸案。
政壇之星隕落
“對于冀文林的調查早就已有耳聞。”2月18日晚間,接近海南省政法系統高層的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春節前,包括冀文林在內的兩位省部級領導已經被有關部門找去多次談話,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并沒有在節前收網。”
冀文林還出席了海南省兩會(2月8日-2月13日)。2月19日,參與本次海南兩會的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作為海南省人大代表的冀文林,并沒有表現出十分特別的情況,按照議程出席了兩會期間的會議。
1966年出生的冀文林,1989年從中國地質大學畢業之后進入了地質礦產部。1998年,冀文林迎來仕途中極為重要的節點,擔任了新成立的國土資源部部長秘書。至此開始,冀文林在隨后長達十年的時間里,一直跟隨這位領導,擔任其秘書一職。
2008年12月,冀文林調回國土資源部,相繼出任國土資源部辦公廳主任、黨組成員。2010年10月,冀文林出任海南海口市委副書記、副市長(正廳級)。2011年1月,冀文林順利榮升為海口市代市長、市長,從而主政一方。短暫擔任兩年市長后,2013年1月,冀文林擔任了海南省副省長,分管國土環境、城鄉規劃建設、海洋、國資和核安全等方面工作;分管省國土環境資源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部門。
此時,冀文林只有47歲,是海南省最年輕的副省長。擁有雄厚背景,在中央和地方均有豐富履歷的冀文林一度被視為政壇明星,前程不可限量。熟悉冀文林的海南省某人士也透露,在海南期間,不管是在擔任海口市市長和海南省副省長期間,冀文林都顯得格外低調。
然而,中石油腐敗案的風暴會席卷的如此迅猛,想必是冀文林未曾預料到的。(金羊網)
■ 社論
因為冀文林特殊的履歷,從而將一些已經落馬的副省級以上官員聯系在了一起,一張橫跨石油等多個部門、地方的腐敗權力網,由此清晰地呈現在公眾面前。
近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消息,海南省副省長冀文林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組織調查。據統計,冀文林是“十八大”后第18名落馬的副省級以上官員,也是今年首位落馬的省部級官員。
分析其從政履歷,新京報記者發現,冀文林與此前落馬的多名副省級以上官員有交集。其在四川任職期間,曾是2013年6月落馬的四川省文聯主席、原省人大副主任郭永祥,四川省原政協主席李崇禧的下屬。另據記者了解,冀文林與2013年8月落馬的中石油原副總經理李華林私交甚好。
冀文林被調查是馬年開春反腐第一炮,也喻示了新的一年,反腐敗仍將疾風勁吹,力度不會有絲毫減弱。除了反腐敗的風向標意義,也因為冀文林特殊的履歷,從而將一些已經落馬的副省級以上官員聯系在了一起,一張橫跨石油等多個部門、地方的腐敗權力網,由此清晰地呈現在公眾面前。
冀文林履歷最值得關注的階段,就是其在國土資源部、四川、公安部的工作經歷。他和郭永祥在國土資源部、四川的履歷高度重合,關系非同一般。冀文林沒有石油系統的工作經歷,但是,郭永祥有。1998年郭永祥就是由中石油研究室副局級研究員、副主任,成為國土資源部辦公廳主任。也就是在這一年,冀文林成為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值班室助理調研員、部長秘書。然后,在2000年1月、4月,郭永祥和冀文林又先后從國土資源部調往四川省委任職。冀文林和郭永祥的履歷互相補充、印證,就看到了這個腐敗網的大體結構。
之所以說,這是一個腐敗權力網,恰恰正是因為,冀文林和郭永祥交叉任職,跨多個部門、地區,表明了這個網結構復雜,并且能量巨大。其不是一條線,而是脈絡交織、盤根錯節。除了這二位,在十八大以來已經落馬的副省級以上官員中,和這張網有關聯的還有李崇禧、蔣潔敏、王永春、李春城等人,加起來占比超過三分之一。若論由此而牽連的較低級別的官員,或許人數就更多了。
雖然反腐敗仍在進行時,但是在公眾面前,這個網絡已經呈現出了大致的輪廓。由此可以看到,這個網絡操控著石油能源國民經濟命脈,染指政法、國土資源審批,乃至掌控多個地方的行政資源。這不再是單純的個案或者窩案,而是高級別的、系統性的、集團化的腐敗。因而,如此規格和力度的反腐敗,也是從來沒有過的。
這些人究竟做了些什么,侵吞了多少國民財富,這個網絡還有哪些人,是否還有更重量級的人物,龐大的腐敗網絡又是如何被悉心勾結,而形成的?或許,將來隨著反腐敗調查的深入,這些問題會一一水落石出,民眾會逐漸看到所有的真相。
新春伊始,反腐大戲連臺,正符合輿論期待——反腐斗爭走向縱深,“打虎”行動深入“虎穴”,“大虎”、“群虎”一起打。這樣一張龐大的腐敗網絡暴露出來,并非壞事。不管腐敗者是個人行為,還是集體性的網絡化行為,只要凡貪必查,凡腐必糾,民眾看到了反腐敗的威力和決心,對反腐敗以及權力廉潔就會產生更多信心與期待。(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