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更深層次、更廣空間來拓展海洋產業”
位于福建沿海中部的莆田,自古就是江海相連的繁華之地。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是莆田發展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全國人大代表、莆田市委書記梁建勇多次在不同的會議上提出,要做好“海”的文章,建設海洋經濟強市。
3月5日下午,福建代表團全團會議召開前10分鐘,梁建勇已早早來到會場。
一放下公文包,梁建勇就開始最后一遍瀏覽他即將提交大會的建議——《關于在福建省南日群島海域開展全國“海洋牧場”試點工作的建議》。覺得一切妥當后,他在綠色建議紙上最終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梁建勇多次赴南日島調研。“憑借風電基礎設施,在南日島建設規模化的鮑魚、海帶、紫菜養殖基地,興建海上牧場,走出‘風行海西,鮑打天下’的路子。同時,要從更深層次、更廣空間來拓展海洋產業。”梁建勇這樣定位南日島未來的發展。
從推進港口整體連片開發,加快發展臨港產業,到構建海峽西岸重要的鋼鐵基地、國家級LNG戰略儲備和海西重要能源基地、湄洲灣大型煤炭中轉基地……莆田,這些年發展海洋經濟的路子越走越堅實。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強海洋綜合管理,發展海洋經濟,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這讓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市市長劉可清深有感觸:“廈門因海立市、因海開放、因海發展。”對發展海洋經濟,廈門人有自己的定位:做大海洋貿易、做優海洋運輸、做強海洋產業。
“發展海洋經濟,重在高標準規劃、高起點推進。”全國人大代表、泉州市委書記黃少萍說,同為沿海城市,同為海洋經濟發力,泉州出臺八條配套措施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泉州港畔的臨港工業、港口物流業、濱海旅游業等傳統產業勢頭正勁,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水綜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風生水起。
目前,全省以環閩江口、湄洲灣、廈門灣等海洋產業集聚區為代表的區域海洋經濟發展迅速。2012年,三大海洋產業集聚區海洋生產總值已占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80%以上。
“必須給老百姓留下干凈的港灣”
十多年前,戴仲川沒有想到,福建的海洋經濟會發展得如此之快。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實現健康發展?這也是戴仲川關注的焦點。
一年前,戴仲川在北戴河參加一個會議。他看見他心目中的海濱度假勝地,卻出現了讓他觸目驚心的海水污染。不僅僅是北戴河,在他到訪過的青島、秦皇島等環渤海灣城市,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海水污染。
“絕不能以犧牲海洋環境的代價來發展海洋經濟。”親眼所見所感,引發了戴仲川的深深思考,正是這樣的思考催生了他一次次對海洋經濟發展的調研。
當梁建勇準備提交建議時,在會場里坐在他后排的戴仲川的建議也已成型。經過多次的調研,戴仲川認為,應該及時修改海洋環境保護法。
“科學用海是關鍵。雖然我們發展之心迫切,但仍然應該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想海洋經濟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更需要法律制度保障。”戴仲川說,岸線開發、圍海填海都要圍繞需求科學規劃,為未來發展預留足夠的空間;海域使用,在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的前提下,引入科研機構,開展環境評價、風險評估。
戴仲川和焦念志所想的,梁建勇也正在實踐。
記者采訪時,梁建勇展開莆田市的地圖,用手比劃著說:“莆田有‘三灣’,我們在布局考慮的是深度開發湄洲灣、全面啟動興化灣、有效保護平海灣。”
湄洲灣北岸,與LNG燃氣接收站相鄰的,是綜合利用LNG及冷能形成的具有節能環保的示范園區。目前,園區內共有冷能空分、精細膠粉、鞍鋼冷軋等10個項目。LNG釋放出的冷能得到有效利用,不需要排放入海,既能節約能源,又可大大降低對海洋生態的破壞。
“發展海洋經濟和保護海洋環境不可偏廢,我們必須給老百姓留下干凈的港灣。”梁建勇說。
也正如焦念志所言:“我們應當以低碳經濟思維為指導,將環境影響、生態效應、低碳技術等指標納入考評體系,將低碳經濟、綠色港口的理念落實到港口規劃、建設和管理中。”
率先在全國開展排污口監測,率先實行沿海設區市海洋環保責任目標考核制度,開展海漂垃圾、重點景觀海灘整治,推行海陸環保一體化……福建,“生態用海”的藍色航船正在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