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到14世紀,中國歷史陷入漢族與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政權并立、更迭、對峙的局面,直到元朝才實現了統一。玉器在政權動蕩中反而因為文化的沖擊與交融得以多元、生動,為后世留下寶貴財富。臺北故宮11月推出一年展期的“為有源頭活水來——宋遼金元玉器展”,展覽分為四個單元及一個專區。
臺北故宮藏品
“繼承與變革”單元揭示這個時期承接傳統,仍以玉為溝通人神的重要媒介和表現身份的尊貴象征。宋代皇室與文人為彰顯道統延續,興起復古之風,對后來元以至明、清影響深遠。“沖擊與融合”單元呈現漢族與契丹、女真、蒙古族因生活形態差異而發展出不同的題材、類型,并相互欣賞、學習的開放精神。“個體與環境”單元展現10到14世紀玉器藝術表現手法,此時玉器紋樣完整而靈動地描寫自然,傳達對自然的親近與崇敬。“華麗與質樸”單元嘗試以文獻配合考古出土及傳世品,探索當時的社會氛圍和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對于玉器風格所產生的影響。
展覽還設“玉頂”專區,“玉頂”是冠帽或器蓋頂端的玉雕飾件,專區分類羅列,呈現玉頂的各式主題、技法與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