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6日上午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會見了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一行。華廣網今日刊載署名華一的評論文章指出,習近平在會見中的談話雖然篇幅不長,但是透露出幾點重要的政治訊息,對兩岸關系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
全文摘編如下: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6日上午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會見了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一行。從新華社發布的新聞稿來看,習近平在會見中的談話雖然篇幅不長,但是透露出幾點重要的政治訊息,對兩岸關系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試分析如下:
第一,強調要抓住機遇,取得兩岸關系發展新成果。習近平強調:“要珍惜歷史機遇,保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良好勢頭。兩岸民眾都希望兩岸關系取得更大進展。雙方應該順應民心、抓住機遇,促進兩岸關系發展取得新成果。”短短的一段話,習近平兩次提到“機遇”,強調要珍惜機遇、抓住機遇。那么,這個“機遇”究竟是指什么?
我想主要有兩點:首先,兩岸民心所望提供了歷史機遇。經過多年的兩岸交流,特別是2008年以來兩岸進入到多層次、多領域的大交流時期,在經貿、文化、旅游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讓兩岸人民特別是臺灣民眾享受到了交流所帶來的好處和實惠,兩岸交流已經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在臺灣“陸委會”所作的歷次民調中,臺灣民眾中贊成兩岸交流的聲音始終占據主流。兩岸民心的期盼為兩岸交流再上臺階提供了重要的民意基礎,唯有順應民心、順應潮流,才能真正為兩岸人民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
再者,兩岸發展階段共創了歷史機遇。目前,兩岸都處于深化改革、推動全面發展的關鍵階段。大陸正在推動落實“十二五”規劃,著力進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朝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馬英九也曾于2010年提出“黃金十年”口號,強調未來10年是臺灣發展升級的關鍵時刻,并提出“愛臺十二項建設”等具體規劃。
兩岸具有經濟上的互補性、文化上的互通性、地域上的相鄰性,兩岸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階段更為雙方交流合作帶來了廣泛需求,在產業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還有著很大的潛力與空間。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兩岸的發展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你,兩岸加強合作特別是經濟合作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第二,強調夯實政治基礎必須逐步解決政治分歧。習近平指出:“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夯實共同政治基礎,是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關鍵。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已經多次表示,愿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臺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兩岸交流必須以政治互信與共識為基礎,2008年以來,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也一直作為兩岸交流的政治基礎得以堅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岸固有政治分歧給兩岸關系包括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所帶來的限制影響日益顯現,表現出“經熱政冷”、“只經不政”的狀態,同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趨勢與目標不相符合。
同時需要看到,兩岸政治基礎的維護不是一個靜止凝固的狀態,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不是一件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事情,而是需要在長期堅持中夯實、在不斷深化中鞏固,最終為兩岸開展政治對話、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提供前提、創造條件,為兩岸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的交流合作開辟道路、掃清障礙。因此,兩岸現階段啟動政治問題的平等協商就顯得緊迫而必要,這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第三,提出兩岸主管部門負責人可以見面交換意見。習近平指出:“對兩岸關系中需要處理的事務,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也可以見面交換意見。”這可以看作是本次“習蕭會”的一大亮點和兩岸關系的重要突破,這既是一個大膽創新,更是一個務實安排。
1991年,為因應兩岸關系發展需要,兩岸先后成立了海基會和海協會,在兩岸相關主管部門的授權之下,負責兩岸事務性協商,并成功開啟了兩次汪辜會談和2008年以來的9次兩會領導人商談,簽署了包括ECFA在內的19項協議,為兩岸交流合作向制度化、穩定化邁進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如今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階段,兩岸間一些重大、敏感問題日益凸顯,分別作為海協會和海基會上級主管部門的國臺辦和臺當局“陸委會”,有必要直接就相關問題進行及時溝通,主要負責人也需要直接聯系、加強接觸,在面對面的交流中尋求共識、開展合作,共同努力推動兩岸交流、妥善解決各種問題,進而更有效地對兩岸兩會的具體協商事務進行指導。
因此,直接聯系機制不但不會削弱兩岸兩會的協商功能,反而會更加強化兩岸兩會事務性協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成為兩岸溝通與對話的又一重要通道。相信這一直接聯系機制的建立必將為兩岸合作注入新動力、帶來新氣象。
第四,指出新形勢下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性與特殊性。在談到兩岸經濟合作時,習近平和蕭萬長都用了一個詞來形容當前經濟形勢:“挑戰”。那么,這種“挑戰”究竟是什么?
關于兩岸共同面臨的外部挑戰,可以用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中的一段表述來概括:“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仍未消除,跨境金融風險不可忽視。主要發達經濟體結構性問題遠未解決,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必要性突出。一些亞太新興市場經濟體面臨的外部風險和壓力增大,金融市場波動,經濟增速放緩。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進展緩慢,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有新的發展。”
面對挑戰,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更加突顯,特別是對于臺灣來說尤其如此。大陸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亞洲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50%,是臺灣最大貿易伙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更是臺灣實現經濟復蘇的重要借助力量。
當前,首先需要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后續商談和具體落實,包括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生效和實施,加強兩岸產業合作、金融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整合。另外,習近平在談到兩岸合作時,還強調指出“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倡導‘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這說明兩岸經濟合作不同于一般經濟體的合作,而是基于民族感情、同胞感情之上的合作,其共同的目標是為了“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因此,在兩岸經濟合作中,大陸將會一如既往的“讓利”,繼續出臺惠臺措施,給予相比其它經濟體更為優惠的條件,讓臺灣同胞充分享受到兩岸經濟合作所帶來的好處,幫助臺灣經濟盡快走出陰霾、擺脫困境。這便是新形勢下兩岸經濟合作的特殊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