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系不僅影響臺灣的經濟與政治,同樣影響著臺灣“國際空間”的參與。臺灣參與國際空間,關鍵因素在于先處理好兩岸關系。”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昨晚表示,臺灣目前能在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及WHA(世界衛生大會)上擁有一定的舞臺,得益于2005年兩岸關系的破冰,以及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后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
受臺灣大學學生組織“亞太青年社”邀請,江丙坤昨晚以《兩岸關系與臺灣國際參與》為題發表演講,并接受兩岸學生的現場提問。江丙坤1998年、1999年兩度作為臺灣方面的代表出席APEC會議,并長期處理臺灣對外經貿關系的議題,堪稱臺灣“經濟與外交老兵”。他昨晚以親身經歷現身說法,引起在場學生的極大興趣。
江丙坤說,在2005年“胡連會”之前,兩岸在國際舞臺上沖突不斷,各自的代表在國際場域見面時基本是“怒目相視”,彼此內耗。在得不到大陸協助的情況下,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上,臺灣的“國際空間”都受到嚴重擠壓。但2005年“胡連會”之后,臺灣已連續5年派出連戰出席APEC會議,“這不得不說是兩岸關系改善所帶來的成果”。
江丙坤說,2008年之后,馬英九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繼續改善兩岸關系,“活絡外交”才有了進一步的成果,臺灣不僅受邀參加WHA,“邦交”關系也保持穩定,給予臺灣免簽待遇的國家也從民進黨時期的54個增加到目前的132個。“現在世界各地區都在進行區域經濟整合,臺灣已經處于被動地位。未來如果臺灣仍然置身其外,經濟上會越來越陷入困境;而臺灣要參與其中,則受制于兩岸關系的發展,需要大陸的協助。”江丙坤表示,兩岸ECFA的簽署,其實是臺灣與其他經濟體整合的關鍵一步。“由此可見,兩岸關系不僅影響臺灣的經濟與政治,同樣影響著臺灣國際空間的參與。”
江丙坤最后表示,“希望臺灣的執政者未來能夠致力于促進兩岸和平與繁榮,讓臺灣民眾安居樂業,這是留給下一代人最重要的資產。”
對于今后兩岸關系的發展,江丙坤建議,還是要堅持“先經后政、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從“經濟談判”過度到“政治談判”的過程中,兩岸之間可以在文化、教育方面多多交流并簽署相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