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前“行政院長”謝長廷近日結束訪美行程返回臺灣,昨天下午,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再次呼吁,民進黨一定要調整自己的兩岸政策!“不要認為調整兩岸政策就是配合大陸,是為了讓大陸能夠忍受得了,重要的是,在各方沖撞中,我們不要忽略了和平。”
謝長廷說,民進黨已經無法阻擋大陸對臺灣的影響力,必須務實面對兩岸關系;美國雖然支持臺灣,但并不意味著就支持民進黨,美國支持的是臺海區域穩定與和平。因此,他不無警告意味地說,如果民進黨不改變兩岸政策,未來在“總統”選舉中會很辛苦;即便選贏,臺灣內部和兩岸關系也不會穩定。
觀點1
民進黨對手是國民黨“別跑出三四個人來打你”
謝長廷近段時間就兩岸關系提出“一個中華、憲法各表”的論述,引起民進黨內“獨派”反彈。
對此,謝長廷昨天表示,他的論述是經過認真思考而提出的,不能簡單說成是“統”或是“獨”,因為兩岸關系“本來就很特殊”。他說,民進黨或黨內其他人不同意這個論述,可以提出自己的主張,一并接受民眾檢驗,而不只是一味反對。
針對“獨派”人士所說的“執政不重要,‘主權’才重要”,謝長廷反擊說,民進黨最重要的是在臺灣執政,“如果執政不了,什么都別想談”。
謝長廷表示,民進黨要定位清楚“自己的競爭對手就是國民黨”,民進黨與國民黨應該“決戰內政”,不要讓大陸和美國都覺得民進黨令人不放心,“就像打架一樣,別跑出三四個人一起來打你”。在兩岸關系處理上,民進黨要讓臺灣民眾相信自己有智慧管控風險,這就需要改變兩岸政策,否則,“要選贏很辛苦,選上也難穩定”。
觀點2
無力阻止大陸對臺灣的影響“再不與大陸接觸將被邊緣化”
2012年“大選”敗北后,謝長廷就呼吁民進黨要檢討兩岸政策。“因為到了后期,尤其是“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前處長包道格發表對兩岸關系的看法,我就覺得,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會成為取勝的障礙。”謝長廷說,他無法具體評判兩岸關系對民進黨2012年選敗有多大影響,但“其中5%的中間選票非常關鍵”。
謝長廷說,他提出兩岸關系新論述,是為了臺灣和民進黨的未來。“大陸在改變,我們怎么就不能改變?我們現在已經沒辦法阻止大陸對臺灣的影響。”他質問說,現在亞洲各國各地區都在尋求與中國大陸改善關系,為何民進黨卻不要面對?!
謝長廷認為,無論是在直航包機、陸客赴臺觀光以及兩岸簽署各項協議等議題,民進黨都無從著力,無法得分。“民進黨在兩岸關系的處理上對自己沒有信心,如果繼續不與大陸接觸,民進黨將被邊緣化。現在連美國智庫都很少提民進黨了。”
觀點3
美國顧臺灣不等于支持民進黨“美智庫希望藍綠兩岸政策接近”
謝長廷日前美國之行,除了闡述自己的兩岸關系新觀點外,更重要的是近距離了解美國的東亞地區政策及兩岸關系政策。
他回顧2012年選舉時說,當時美國是站在國民黨這邊的。“雖然美國不能明確說支持誰,但包道格說,如果蔡英文當選,兩岸關系會重回動蕩期,會給兩岸關系帶來不確定性。這訊息再明顯不過了。”美國雖然會顧臺灣,但不等于支持民進黨,美國支持的是臺海區域穩定與和平。“因為國民黨維持現狀,民進黨會對現狀作改變,所以美國在2012年支持國民黨。”謝長廷說,“美國不想卷入臺海沖突,而民進黨既然寄望美國維護區域和平,就不得不考慮美國的感受。”
“國民黨當然希望民進黨繼續喊‘臺獨建國’口號,這樣,民進黨的選票就永遠只占四成左右。”謝長廷鼓勵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他說,此次美國之行了解到,美國智庫其實是希望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接近比較好,因為這樣對美國、對臺灣、對區域安全都是好事。
相關新聞
為何不加入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
謝長廷自揭“三重考量”
2012年“大選”民進黨敗選后,謝長廷呼吁“檢討大陸政策”,但當蘇貞昌組建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時,謝長廷卻拒絕加入。其中內幕究竟為哪般?在昨天接受媒體訪問時,謝長廷自揭內幕稱,當時有三重考量。
會”時,謝長廷卻拒絕加入。其中內幕究竟為哪般?在昨天接受媒體訪問時,謝長廷自揭內幕稱,當時有三重考量。
首先考量的是這個機構的議事程序。謝長廷說,按照蘇貞昌確定的辦法,“中國事務委員會”的決議要提到民進黨中常會來討論、確定,“我本來就是中常委,可以通過中常會參與黨的兩岸政策討論,為何還要加入‘中國事務委員會’?”
其次是蘇貞昌自己不放手。謝長廷昨天透露,蘇貞昌曾與他會面,一方面說自己希望找他幫忙,想讓他擔任“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集人;但另一方面又強調說,很多人對他有反對意見,而擔任這個職務是一個承擔,蘇貞昌也希望由自己來做。
最后是不贊同對“中國事務委員會”的定位。謝長廷說:“我覺得應該要先有個方向,再來整合意見。”但蘇貞昌把“中國事務委員會”定位為意見整合平臺,“本來還希望是一個特殊的委員會,沒想到位階比中常會還低”。(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吳生林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