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文膽”姚人多日前提出,“臺獨”、“建國”已經失去主流市場。對于此一挑動民進黨最敏感神經的發言,黨內的反應很有“學問”。
“溫和派”的謝長廷表面上不置可否,只強調每一個學者的發言,他都尊重,“基本上希望民進黨包容更多意見、與時俱進”。話里話外,支持和肯定的意味相當明顯。
“保守派”的游錫?也沒有劍拔弩張,只表態姚人多有發表意見的權利,但民進黨主張臺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這個說法與蔡英文后來的“消毒”完全一致,都是走“正常國家決議文”的路子,沒什么新意。
以姚人多與蔡英文的密切關系,很難相信姚的發言只是單純的“個人意見”,沒有替蔡“試水溫”的意涵。不看僧面看佛面,各方勢力自然也要留足情面,不能破壞了與蔡英文未來的合作可能。
其實,更重要的看點,還是姚人多此番發言的時機。
最近一段時間,民進黨內暗流涌動,特別是黑道入黨風波爆發之后,2014黨主席與2016“總統”候選人之爭,實則已經表面化。去年“大選”失利的蔡英文人氣居高不下,雖然仍采取“鴨子劃水”的低調路線,但其一舉一動,牽動著黨內各方勢力的下一步布局。
按照當前的形勢來看,蔡英文即便不直接投入黨主席選戰,也一定會積極地介入其中,爭取對自己有利的戰略盟友能夠當選。而急欲透過參選黨主席來主導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的謝長廷,已經或隱或現地成為了蔡英文可能的合作伙伴。
但謝長廷盡管想法不少,實力卻不夠堅實。前一陣謝跑到美國,本想好好推銷一下“憲法各表”,爭取美方的背書,不過,效果好像不盡如人意。謝長廷要保持在黨內的競爭力,迫切需要黨內“天王”級人物的奧援,否則很可能提前出局。
姚人多此次的發言,雖然沒有直接力挺謝長廷,但“‘臺獨’無市場”的說法,對蘇貞昌的僵硬保守立場是一個高調的否認,已經對謝的務實路線形成了實質性的支持。
姚人多的出馬,雖然從目前來看還只是“個人行為”,但是否意味著蔡、謝正逐步地走向戰略同盟,值得密切觀察。(王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