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夜市人聲鼎沸
近日,一張城管與攤販“對跪”的照片在網絡上被瘋傳,城管人員的尷尬和無奈盡顯。
不管在臺灣還是大陸,在城市管理者與攤販這一場貓鼠游戲中,如果立法不嚴或管理方式過于粗放,作為命令執行者的人就會被放在一個“兩頭受氣”的情境:對下,他們是管理者;對上,他們是執行者。
如何扮好中間橋梁的角色,需要更多想象。
占道經營建立信用檔案信用檔案的建立,讓流動攤販有了“家”的概念,除非今后不在這地盤混,否則就要遵從這里的秩序與管理,而回報就是,你可以在此地經營,養家糊口,落地生根。
歷經歲月洗禮,臺灣夜市茁壯成長。
夜市里,你隨便走進一家小吃店,會發現老板展示的營業執照,竟然超過半個世紀。在這半個世紀的歷程中,夜市管理,逐漸深化成一門講究的學問。
“早期,‘走鬼’滿地跑,夜市里面一片臟亂。”張老板從上個世紀60年代就在六合夜市里經營,“但這里交通便利呀,人氣很旺,攤販趕也趕不走。”后來,只好由警方出面,將擠占交通的商販引導到一處,統一管理。
“那時候,對違章經營,沒別的辦法,就重罰!”張老板回憶,“有的人會拖延啊,但若不繳納罰款,就會被計入信用檔案,會影響各種手續辦理,最嚴重的,還會被限制‘出境’!”
信用檔案的建立,讓流動攤販有了“家”的概念,除非今后不在這地盤混,否則就要遵從這里的秩序與管理,而回報就是,你可以在此地經營,養家糊口,落地生根。
當夜市成型,各種有證攤販齊聚的時候,無證的流動攤點,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
食品衛生設置熱量表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他花的每一毛錢,都要有它的出處。只有服務好客人,生意才會紅火下去。
夜市的食品,以好味、便宜見長,但在成本管控的原則下,食品衛生,成了夜市管理者十分頭疼的問題。
“以前,很多攤販邊炒菜邊抽煙,那煙蒂都掉進去了,若你是客人,你什么感受?”將心比心,臺北寧夏夜市觀光協會總干事林定國采用的是柔性策略,在他的“嘮叨”下,管理慢慢見到成效。“最好的管理,就是相互之間的情感維系,培養共同榮譽感。”
作為全臺示范夜市,寧夏夜市還有一個“法寶”,就是要求每位攤販,要標明食品的熱量表。“我們也是與時俱進。”林定國說,過去物資缺乏,大家缺吃少穿,現在民眾的飲食習慣變了,更注重健康、養生,管理者就要做好服務。
有人認為,寧夏夜市此舉純屬“龜毛”,但林定國很堅持,“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他花的每一毛錢,都要有它的出處。只有服務好客人,生意才會紅火下去”。
環保問題成立商戶自治要實現持之以恒的管理,還是要設立商販自治委員會,還權于民。雖然這過程同樣困難重重。
夜市人流量大,小吃產生的油煙、垃圾等問題多,怎么管?
作為全臺灣第一個環保夜市,寧夏夜市得了臺北市政府很多“贊助”———全面設置油脂節流器、油煙負離子過濾器等,各種官方輔導的環保舉措,都在此實驗并推廣。
但推廣的初期,困難重重。
“攤販因生活習慣被改變,會不高興,會罵!還有些人利益受損,罵得更大聲!”林定國說起來云淡風輕,但他直言,長年施展“嘮叨功”的副作用,就是自己被“磨得沒脾氣了”。
而要實現持之以恒的管理,還是要設立商販自治委員會,還權于民。雖然這過程同樣困難重重。
例如六合夜市,從1949年形成,到1961才成立自治組織,其間攤販們還推舉代表向議會及市府等有關單位陳情,最終官方才準予設立委員會。
此后,會員每月自動繳交管理費,清潔費、衛生費等公共支出,就由委員會負責。
形象不好微笑服務很重要當社會日趨進步,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作為社會底層的攤商,已經逐漸在適應被時代賦予的新角色。
夜市吵鬧、臟亂,附近住戶民怨大,怎么消除?
“夜市促進地方繁榮,但又影響市容美觀,如何消除住戶的負面印象?”基隆廟口夜市飲食攤販小組總代表謝文賢表示,“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敦親睦鄰”。從生意中賺到了錢,他們也回饋社會,不但包攬了夜市的24小時清掃,還為鄰里擔任義務消防員,甚至還捐款購買消防車和救護車。
此外,有些夜市也在嘗試推廣“統一著裝”。像廟口夜市的64位攤商,就自動穿上白色制服,營造專業形象。
“之前六合夜市也這么做,但攤商覺得麻煩,又嫌白色制服容易臟,最后變成‘有官員來巡視才換上’,做表面功夫”,六合夜市自治會顧問詹金翰說,后來自治會又將制服改成綠色,經過一段時間,大家才慢慢適應。
“親切的笑容,友善的態度,是我們的軟實力!”基隆市交通旅游處長王圳宏表示,廟口夜市的商家們都習慣帶著笑容經營,并與客人閑話家常,讓顧客感覺就像是在家里用餐,輕松自在。
可以說,當社會日趨進步,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作為社會底層的攤商,已經逐漸在適應被時代賦予的新角色。
延伸閱讀現代秩序與管理藝術“夜市里的現代秩序,是一門高深的政治經濟管理藝術。”臺灣學者余舜德對夜市管理頗有研究,“要看政府希望夜市以什么形式存在?當現代都市的秩序加諸夜市時,能容許多少傳統氛圍?”
存在的就是合理。夜市從民間走來,歷經風雨,形成了一種既定的習慣和格局,當現代城市建設橫空出世,舊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就可能對現代城市的發展形成阻礙。要不要保留?以什么形式保留?怎樣才能將加快發展與保護傳統的摩擦減小到最少?二者能否齊頭并進?都是現代高層管理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靠近新加坡中國城的史密斯街,就像小型版的臺灣士林夜市。1982年,新加坡大力掃蕩史密斯街,從此小吃攤銷聲匿跡。2001年,新加坡從統一打造餐車、攤位要賣哪種小吃開始,對史密斯街進行改造,改造的模式與百貨公司的美食街一樣。
但新加坡政府重塑出的夜市風格,被搬到臺灣后卻不成功。
2003年,臺北市政府就采“新加坡經驗”打造了一個新型夜市:一棟漂亮嶄新的圓形玻璃帷幕建筑,聳立在川流不息的車陣中,取代了原先鐵皮屋建成的圓環。
但玻璃帷幕造成西曬嚴重,以及內部動線設計不良等,搬入新圓環的老字號并不多,民眾也沒有意愿穿越車道,進入消費。
3年后,圓環黯然畫下熄燈號。
顯然,在為夜市換上新裝與保有傳統之間,需要更多想象。同樣,“臺灣經驗”適合在廈門移植嗎?廈門的哪個地段,適合在“建國際觀光夜市”上著力?同樣具有想象空間。
就如此前曾在微博上引起廣泛討論的“在鼓浪嶼上建夜市”,圍觀者有之,反對者有之,贊成者也不少。建與不建?如何建?如何管?如何與島上居民和諧共處?都是廈門的管理者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海峽導報記者 林靖東 張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