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采取哪種初選制度,民進黨各“天王”各有盤算(資料圖)
政績不佳、貪腐案頻發,藍營陷入兵荒 “馬”亂的困境,而綠營卻是磨刀霍霍,劍指2014年“七合一選舉”。面對明年底的這場大規模地方性選舉,雖然大環境對民進黨有利,但采用哪種初選制度,是全民調還是恢復黨員投票,綠營高層也很糾結。若采用全民調,怕黨內向心力漸失;若恢復黨員投票,又怕因為賄選,讓民進黨成被告。此外,綠營各派系也是各有盤算,對采用哪種提名制度莫衷一是。黨內有識之士憂慮,如果民進黨提名現內訌,明年選舉恐未戰先敗。
怕被對手“政治整肅” 民進黨棄用黨員投票
民進黨的公職人員選舉初選制度,幾經變化,曾經歷過干部評鑒、黨員初選、民意調查等形式,很多時候是幾種形式混合進行。在陳水扁執政后期,民進黨還曾采取“排藍民調”這種極端的方式定初選輸贏。
很長時間以來,黨員的意見在民進黨初選過程中占相當大的分量,這也導致了“人頭黨員”、“口袋黨員”的現象屢禁不止。馬英九上臺后,推動修訂“選罷法”,將黨內賄選納入“選罷法”的約束。換言之,如果民進黨某人在初選中因賄選被抓,不僅當事人會被追究刑責,就連民進黨也會連坐受罰。
2010年的“五都”選舉,以及2012年“總統”和“立委”選舉,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力排眾議,廢除實行多年“民調占70%、黨員投票30%”的初選制度,采用全民調定勝負。“改用‘全民調’,一大原因是為避免對手利用 ‘選罷法’來進行政治整肅和司法介入。”陳水扁辦公室前主任、專欄作家陳淞山接受導報記者電話采訪時透露。
黨員的向心力減弱 民進黨反思“全民調”
當初民進黨在推行“全民調”時,就引發不少爭議,辜寬敏、黃慶林等黨內大佬甚至揚言退黨。蔡英文“大選”失利后,黨內檢討“全民調”的聲浪再起。去年,民進黨主席改選時,蘇貞昌就將恢復黨員投票作為競選訴求之一。隨后,在民進黨全代會上,一些黨代表聯名提案要求恢復舊制。不過,當時由于爭論大,該提案并未最終定案。據陳淞山分析,使用“全民調”,讓基層黨員對民進黨的認同和向心力減弱,黨內便有了恢復黨員投票的呼聲。“七合一選舉”明年底舉行,一些有意參選的綠營人士已是磨刀霍霍,民進黨為避免內訌,遂將原本7月舉行的全代會,提前到今年5月召開,是否恢復黨員投票也將在這屆全代會上定案。
陳淞山表示,就他觀察,目前民進黨內主張維持“全民調”和恢復舊制的呈現五五波的局面,雙方勢均力敵,各有各的道理。力挺“全民調”一方的理由是,“全民調”可以讓最有勝算的人選出線,而采用黨員投票可能會造成“黨意”與“民意”的落差,還會引發“人頭黨員”甚至是“賄選”的疑慮。這種擔憂并非空穴來風,據臺灣媒體報道,盛傳“七合一選舉”民進黨將恢復舊制,臺灣南部某縣市的民進黨黨員數量近來激增上萬人,毫無疑問,這其中大部分是“人頭黨員”。按“選罷法”新規,“人頭黨員”視同賄選,一旦有黨內同志被起訴,或同志之間相互告發,民進黨也將賠上形象。
支持 “民調+黨員投票”的一方則認為,民進黨推什么人出來選,黨員如果半點發言權都沒有,這個說不過去,會造成基層離心離德。而“全民調”的一大弊端則是可能會被對手利用,對手動員自己黨員及支持者在被民調機構詢問時,故意鉤選獲勝機會不大的人選,而造成其得到多數選民支持的假象。此外,一些民調機構也未必中立公正。扁系大將黃慶林、民進黨臺南黨部主委蔡旺詮都主張黨員投票的比重至少應占四成。陳淞山則認為,應恢復黨員投票,黨員投票和民調應各占五成較為公允,但前提是黨中央應拿出解決人頭黨員和賄選的因應之道。
爭對自己有利的提名制 民進黨各派系展開角力
民進黨內各派系力挺或反對全民調的理由可謂冠冕堂皇,事實上他們私下都有盤算,哪種規則對他們最有利,他們就支持哪種。有臺媒社論一針見血地指出,民進黨的初選規則已淪為政治人物 “挪火為自己煮食”的操弄工具。當初,缺乏基層經營的蔡英文任民進黨黨主席時,為自己量身打造了“全民調”,意圖以她個人在社會上的高知名度取勝。“現在是蘇貞昌當家,考慮到他自身的優勢,以及要為2016布局,他應該支持民調、黨員投票并行制。”陳淞山分析說。
一般來說,形象清新、知名度高的多傾向全民調,而基層經營扎實或控制大量人頭黨員的往往支持并行制。陳淞山具體指出,蘇系、謝系應該支持并行制,游系本來也支持并行制,但考慮到林佳龍在臺中市的初選布局,或許也可能轉向支持全民調,這對林佳龍更有利。另外,新潮流應該支持全民調,因為某些縣市的局面對新潮流較有利,如臺南市賴清德、桃園縣的鄭文燦、彰化縣的魏明谷等新潮流系的大將,若采用全民調定輸贏,他們占盡優勢。“而蔡系肯定也會支持全民調,因為這個制度是從蔡英文任上開始實施的。”
是沿用全民調,還是恢復舊制?民進黨各派系在私下博弈。搞不好,下個月提名制度定案后,民進黨還會爆出黨員出走潮。陳淞山表示,“七合一選舉”民進黨形勢一片大好,但若制定不出公平的提名規則,再次發生某派系壟斷提名的情況,民進黨或又將重蹈覆轍,把大好機會白白浪費掉,“出師未捷身先死”,未戰先敗!(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