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未來五年,居民和社區能再多融合一點。”“希望進一步探索多方聯動機制,繼續增強社區的溫度與活力。”……
寒潮來襲,城市氣溫驟降,福州市鼓樓區大凰山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議事廳內卻暖意濃濃。14日,一場特殊的座談會在這里舉行——社區工作者、居民代表、配送騎手、社工與志愿者齊聚一堂,大家暢談體會、分享見解,讓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在熱烈討論中照進社區治理的細微處。
展望“十五五”,未來的社區會是什么樣?或許大凰山社區正勾勒出一種幸福的模樣。
更年輕——
社區煥發生機活力
座談會前,大凰山社區長者食堂排練室準時響起歡快的音樂聲。64歲的社區居民趙世雯,領著平均年齡60歲的“花開鳳凰”藝術團成員翩翩起舞。
20多年前,趙姐便開始在街邊跳廣場舞,漸漸地組成了十多人的小團隊。起初,排練總是“打游擊”,晴天在斗池路邊,雨天就擠進成員家樓下的架空層。大凰山社區黨委書記黃冬得知后,主動提供了水電全免的排練場地,使得團隊一路發展壯大。
排練室里,趙姐正耐心指導73歲的王肖云。幾年前,從柳河社區搬遷過來的王肖云一度缺乏歸屬感,舞蹈隊幫助她打開心門。“走出去快樂了自己,才能把能量傳遞給更多人。”融入社區大家庭的王肖云感覺自己又年輕起來。
成立于2001年的大凰山社區下轄9個小區,其中六成是老舊小區,居民老齡化程度高于福州市平均水平。然而,這個社區并沒有想象中的沉悶。這一變化,源自“大凰山·幸福里”的打造。
和許多傳統社區一樣,大凰山社區居委會辦公場所也曾“蝸居”在老舊小區內,150平方米的空間小得只夠辦公。2023年1月,社區黨群陣地搬進了1600平方米的新配套空間,開始打造“幸福里”。
“這是一種全新的社區治理模式。通俗地說,就是把社區當成綜合體來運營,以多樣性業態布局滿足居民多元化需求。”黃冬告訴記者,針對“小馬拉大車”治理難題,社區通過邀請企業商家、居民成為運營型、公益型、居民型、創意型、市場型“幸福合伙人”,促進資源整合,實現社區與社會效益雙贏。
從“旁觀者”變成“當家人”,“幸福合伙人”釋放出青春活力——
“居民型合伙人”蘭廷芳作為小區保安,熱心為居民磨刀、修水電;“創意型合伙人”黃有成來自高校,他運營的“凰小志青春行”公眾號傳遞社區溫暖;“運營型合伙人”鄰聚(福州)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在提供養老助餐的基礎上,以市場價向公眾開放……截至目前,已有70余個“幸福合伙人”參與社區治理與服務,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從“辦事處”到“綜合體”,社區生活更加愜意——
走進“幸福里”,綜合辦事廳、長者食堂·學堂、“一老一少”活動中心、健康小屋、書法室等活動空間一字排開。辦事大廳內,69歲的鄭阿姨學會了用閩政通APP繳納居民醫保;托管空間里,十幾名小學生吃完午餐后,開心地參加社工帶來的趣味課程……“無論什么年齡段的人,‘幸福里’都能滿足需求。”黃冬說。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座談會上,老黨員邱玉珍滿懷期待:“未來五年,我希望社區在養老、托育、健康等方面再突破,讓‘幸福里’更閃亮。”
更溫暖——
大家都是社區一分子
一個包含上萬人的社區,大部分居民互不認識、感到陌生是件常事,而大凰山社區的居民并不這樣認為。
座談中,居民高金城帶著他記滿鄰里故事的調解筆記本來到現場。
高金城是一名退休法官,還是社區老干部黨建工作室成員、法務特派員。“之前兩戶鄰居因空調外機噪音吵了半個月,我和社區工作者一起上門擺事實、講道理,現在兩家會互相送菜了。”高金城說。
推動居民矛盾化解在最基層,是他的工作日常。像這樣發揮自身特長、為社區帶來溫暖的居民還有不少。
成立業委會是推動社區居民從“被動接受管理”向“主動參與治理”轉變的重要舉措。今年7月,大凰山社區下轄省高院小區在原來業委會到期基礎上,重新發起投票選舉成立新一屆業委會,但居民的參與度不夠,總是差幾票未能通過。小區黨支部書記孫清華各處奔走說理,最終投票順利通過。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引導各方有序參與社會治理。“我們將積極發揮業委會作用,與社區相互配合,讓小區居民有更多獲得感。”孫清華說。
在大凰山,配送騎手也是社區一分子,“幸福里”也有一處屬于他們的溫馨角落——大凰山社區“暖心驛站”。十幾平方米的小屋雖然不大,但愛心茶攤、微波爐、充電口、應急藥箱等基本設施一應俱全。
騎手瞿華興跑累了常會來到“暖心驛站”。“平常我們可以以八折優惠在長者食堂吃飯,有空時我還會來參加社區組織的技能培訓,或者帶小孩來參加親子活動。”這里已經成為他的另一個“家”。“我們常在外頭跑,哪有問題一眼就能看見。哪兒井蓋歪了、哪兒堆垃圾,拍個照發在社區群里,工作人員很快就會來解決。”
針對騎手提出的老舊小區識路難、新小區停車難等問題,社區工作人員積極回應,通過繪制友好小區地圖、設定專屬停車區域,幫助騎手提升工作效率。
溫暖的場景在大凰山社區不斷上演。18日上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門口,“幸福來敲門·鄰里暖冬節”吸引了大批居民。主會場上,“幸福來敲門”啟動儀式吹響了社區居民互助合作的集結號;“幸福里”內,“智慧食療”微講座讓群眾受益匪淺;文化廣場中,“下樓六遛”便民集市人氣十足,大家各取所需,學習手工編織、體驗愛心義剪、享受便民磨刀……每個區域各有精彩,居民在逛逛遛遛間,遛出了鄰里情,也遛出了幸福感。
更專業——
治理體制機制深度融合
社區治理,如何從“管得住”邁向“治得好”?大凰山社區的答案是堅持黨建引領,以專業方法破題,用志愿力量激活。
座談會上,社區工作者許琳娜分享了她的心得體會。本科一畢業,許琳娜就進入大凰山社區工作,她發現用社會工作專業眼光看待社區服務,會更加清晰、更有條理。
講求工作方法,是社會工作專業性的重要體現。一次,一家共建單位的黨組織負責人給黃冬打來電話:“我單位有百余名黨員,隨時可以去社區報到。”黃冬坦言,如果只是來人掃掃地、拍拍照,終究是流于形式,沒有發揮共建單位的優勢。
在黃冬的工作法里,“組建隊伍—生成項目—可持續運行”才是有效路徑。她引導共建單位發揮強項,組建黨員小分隊,與社區或者其他單位尋找共建點、生成新項目。沿著這種思路,目前已有60多個團隊活躍在“大凰山·幸福里”。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發展志愿服務,加強志愿服務組織管理。在大凰山社區,11名工作者持有社工證,專業力量正發揮獨特作用。
治理的專業力量還在加速匯聚。不久前,福州市委社會工作部與福建師范大學文化旅游與公共管理學院共建福州市基層治理研究中心,大凰山社區成為其中一個重要觀察點。師大相關專業的學生將走進大凰山社區,利用專業知識為社區治理注入新動能。
“‘十五五’規劃建議用專門章節為基層治理指明方向。大凰山社區的突出價值,在于其超越單點式、補缺口的淺層融合,邁入體制機制的深度融合階段——通過工作標準化、人員專業化職業化、組織體系化的系統整合,實現從傳統‘小巷總理’以情動人的情感治理,轉向‘社區運營CEO’式專業化治理的迭代升級,為未來城市社區品牌打造與基層治理提供了經驗啟示。”福建師范大學文化旅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廷君表示。
在福建,溫暖、開放、專業的社區還有很多。泉州市豐澤區豐澤街道源淮社區通過“微協商六步工作法”化解居民糾紛難題;莆田市涵江區涵東街道涵中社區探索“紅色合伙人”機制,提升社區治理效能;三明市三元區東乾社區開展“135”近鄰黨建工作機制,推動社會治理成果人人共享……
省委社會工作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錨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將凝聚服務群眾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讓百姓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記者 徐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