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日,人大代表們就政府要如何解決重大民生保障問題進行交流。記者 游慶輝 攝

21日,政協委員們就下大力氣解決一批關系人民群眾生活的問題展開討論。記者 林熙 攝
這兩天,在審議討論《福建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草案)》時,代表、委員們提到最多的就是如何提升養老服務水平。據統計,面對如何養老,90%以上的老人選擇待在家里,享受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不離親”“不離家”“不離群”,實現這個愿望,需要全社會傾注更多智慧和力量。
服務設施要夠好
老有所養,首要條件是老有所居。最近3年,我省每年都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建設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此次條例(草案)規定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養老服務、公益性養老服務等三種養老服務類型,并首次提出推進以護理型為重點、助養型為輔助、居家型為補充的養老機構建設。
對此,代表、委員們認為,社區養老服務供給嚴重滯后于日益增長的需求,很多社區對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的預留空間不足或缺乏相關的規劃安排。他們建議,要破解“場地難”瓶頸,需對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進行網格化布局、標準化建設,并整合優化現有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省人大代表、省基督教三自愛國會副主席陳立福認為,通過利用閑置廠房、倉庫、校舍等場所加以改造作為養老機構的場所,能緩解養老場所不足的問題。尤其是老城區內用地規模在2000至5000平方米之間的舊廠房,面積較適合用作養老院,可作為增加社區老人院床位的優先選擇。
致公黨福建省委建議,用作完善城區公共服務設施而改作社區老人院的舊廠房改造,可以以功能更新為主,對改造項目的用地性質進行調整,不改變原有建筑的主體結構,對建筑內部進行改造或加固,注入新的使用功能,對室外道路和場地環境重新建設,以避免設施運營的前期大量建設投入。
服務水平要提高
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短板。破解這短板僅靠政府遠遠不夠,提升養老服務社會化、專業化水平是大勢所趨。
“應從制度上加強養老護理員培訓的運行和管理,完善準入、退出機制,提升養老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省人大代表、廈門市海滄區委宣傳部部長歐陽麗娟表示,“比如廈門關于養老護理員實現職業資格證書認證的制度,規定在養老服務機構從事養老護理員工作的人員,均應參加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取得相應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后方可從事養老護理工作。應加大力度監督這一制度的實施情況。”
省人大代表、福州市第二醫院院長朱琪建議,在基層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中加強針對老年人的健康醫療服務,賦予基層醫院更大比重的醫養結合功能。“鼓勵老年專科醫院和大型三甲醫院托管周圍的養老機構,雙方建立合理的成本和利潤分成模式,既可解決醫院的病床不足問題,又可解決養老機構接收老年人不足或醫療護理水平不高的問題,還可提高醫保資金的使用效率。”
還有代表、委員建議,有條件的高校和職校可針對這些新型養老機構,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相關專業,教育部門應對這些學校和課程給予支持,政府對與職校、高校采取定向培養的養老機構給予一定的經費補貼。
民資引入政策要更靈活
在談論養老服務業發展時,代表、委員們一致認為,應讓社會資本“唱大戲”。但對不少民營養老院而言,用地難、運營難是最大困境。如何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助力養老服務業發展?代表、委員們建議,落實好現有的鼓勵性政策,讓養老服務機構“輕裝前行”。
“創辦民辦養老機構需要的合規證件多,牽涉發改、國土、住建、消防、環保、衛生、民政等多個部門,如果相關部門協調不到位,各部門的政策相互矛盾,辦證難的問題就無法破解。”省政協委員、福建圣農發展(浦城)有限公司總經理嚴高榮認為,須進一步簡化證件辦理流程,提高辦證效率。
省人大代表、廈門銀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清淵,省人大代表、廈門市集美區后溪鎮后垵村黨支部原書記王聰明認為,現有的公立敬老院服務模式(如高層樓房式)較難滿足農村老年人的居家養老需求。他們建議,在制度設計時,要明確政府的市場監管主體責任,具體服務則應采取政府購買等形式引入專業化團隊,不必大包大攬。
對這觀點,省人大代表、政和縣委書記黃愛華非常認可。她認為,政府應側重于把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用地納入土地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指標優先保障養老用地,同時探索政府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建設養老服務機構等方面。“可采取獎補方式,讓農村居民一起參與養老機構管理,甚至可采取成立互助小組等方式,調動農村老年人的積極性。”(記者 儲白珊 林劍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