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刑人員表演安貞旌鼓

服刑人員表演太極扇

服刑人員制作油紙傘

服刑人員制作軟木畫
關注理由 福州軟木畫技藝、泉州德化陶瓷彩繪、莆田莆仙戲技藝、南平武夷巖茶制作、寧德柘榮剪紙、龍巖客家山歌……你也許想不到,上述凝聚千百年勞動人民智慧結晶,極具福建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會出現在福建監獄系統的服刑人員教育改造工作中。
近年來,福建監獄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的“以文化人”這條主線,在全國率先、開創性地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與服刑人員教育改造工作結合起來,打造出成效顯著的福建特色教育改造品牌。
今年10月18日,司法部劉振宇副部長在福建視察調研監獄工作時,對這一經驗做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
先行先試 國內率先引入“非遺”技藝
今年,福建省司法廳黨委把“在服刑人員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作為2016年績效考核的創新項目,并把它列入福建監獄“十三五”發展規劃,要求每個監獄設立2個以上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培訓項目。
此舉,為這項工作持續深入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1年12月,按照中央對臺工作的指示精神,司法部要求福建舉辦首屆“海峽兩岸服刑人員(收容人)書畫工藝作品聯展”。隨后,福建監獄掀起了學習借鑒臺灣矯正機關運用優秀傳統文化技藝教育改造服刑人員的熱潮,在全國率先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引入到服刑人員教育改造工作中。
2015年9月,福建省司法廳在全國首次與省文化廳聯合下發了《關于在服刑人員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培訓的通知》,開創了與當地文化部門協作互助的先河。
經過連續多年的努力,福建監獄系統成功將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適合進監傳承的“非遺”項目,引進到服刑人員的教育改造工作中。截至2016年年底,共引進各類優秀傳統文化技藝105項,符合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68項。
多項措施 營造監獄文化新氛圍
福建監獄系統教育改造工作中的“非遺”傳承工作能取得如此顯著的成效,與多項成功的經驗做法密不可分。
既要傳承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又要讓服刑人員獲得一技之長。為了讓“非遺”文化進高墻,福建的各個監獄主動“走出去”、“請進來”,堅持“以誠感人”、“以技樹人”、“以藝化人”。自2011年以來,各個監獄共引進帶動19個非遺傳承人集體,75名國家、省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進監教授傳承,300多名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專家進監開展教育培訓,累計超過1000場次。
據初步統計,目前,福建監獄共投入“非遺”相關教育改造設施、設備達1134萬余元。
為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培訓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福建省監獄管理局要求下屬各監獄單位抓好“五個一工程”建設,即建設一個非遺文化長廊、一個項目教學室、一個實訓室、一個作品陳列室、一個表演編排室。
截至目前,全省監獄共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非遺文化長廊19個,設置各類非遺項目專門教室、工作室和陳列室近100個。
交流融合 經驗譽滿境內外
福建監獄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與服刑人員教育改造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的成功經驗做法,得到了司法部和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
今年10月18日,司法部劉振宇副部長在福建視察調研監獄工作時,對福建監獄把當地特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與服刑人員教育改造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的經驗做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
目前,南音、拍胸舞、布袋木偶戲、客家山歌、建盞制作等一大批國家、省市級非物質遺產項目,被融合到了福建省服刑人員的教育改造工作中,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自2011年以來,福建監獄累計開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班180余個,覆蓋19個押犯單位,有3597名服刑人員參與培訓,而每年有近500余名刑滿釋放人員從事非遺傳承與保護項目相關工作,順利實現了再就業。
與此同時,福建監獄連續5屆選送300余件作品參加“海峽兩岸矯正實務論壇暨書畫展”,近100件優秀作品被司法部、省市區以及香港、臺灣地區矯正機構收錄收藏。
今年4月6日,香港懲戒署助理署長、參訪團團長伍秀慧女士帶領參訪團一行20人,在觀看服刑人員歌舞、鼓樂、舞龍、太極操和舞劍等項目的精彩表演后,對福建監獄工作注重傳承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做法表示由衷的贊賞,表示要將福建非遺技藝傳承的經驗引入到香港的懲戒工作中。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福建監獄通過在服刑人員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這個抓手,不但進一步提高了教育改造質量,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更進一步繁榮了監獄文化建設,提升了監獄的社會形象,打造了極具福建特色的教育改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