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第三方支付與商業銀行業務量對比來看,商業銀行在總金額上仍占據壓倒性優勢,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筆數已經遠遠超過了商業銀行,增速也遠高于后者。單看收單市場,第三方支付的筆數和金額均已超過商業銀行,占比分別為63.29%和62.83%。
所以,對于新版云閃付而言,其核心任務便是要縮小這種差距。靠什么,當然是用戶。
先來看看用戶吧。艾瑞移動APP指數顯示,2017年11月,微信的月度獨立設備數是95573萬臺,支付寶是55280萬臺,銀聯錢包為618萬臺,差距還很大;再看用戶粘性,微信的月度有效時間為186.3億小時,支付寶為7.54億小時,銀聯錢包數據未知,想必不會太高(不妨做幾個參考,有道云筆記APP,154萬小時;央視新聞APP,146萬小時;百度糯米APP,142萬小時)。
從銀聯錢包的用戶增長來看,2017年上半年,月度獨立設備數整體呈下降態勢,7月~11月,數據開始逐步增長,但2017年11月的數據也就比2016年12月的數據略高而已。
從上面這個數據看,要縮小與微信、支付寶的差距,似乎還看不到希望。
統一入口能改變現有市場格局嗎?
也許正因為銀聯錢包的表現不佳,我們看到統一入口云閃付橫空出世了。那么,新版云閃付能夠改變現有的市場格局嗎?靠什么去改變呢?
從目前的布局看,云閃付把寶押在特色功能上。
實話講,新版云閃付匯集了一些特色功能,比如一站式申請各類銀行卡賬戶及信用卡、跨行銀行卡管理(支持借記卡余額查詢、跨行交易動賬通知、交易明細查詢服務,以及包括信用卡賬單查詢、信用卡還款在內的信用卡全流程服務)、一次性查看各大銀行全面的權益優惠等。
但對筆者而言,新版云閃付最具吸引力的大概是各類銀行卡優惠信息,不僅僅是信息展示,而且可以形成信息到位置到支付的閉環。在官方的說法中,是這么描述的:
““云閃付”APP集合支持各類支付工具和支付場景下的返現、立減、折扣、激勵金等營銷活動信息展示、優惠獲取和消費省錢,支持境內超過100家銀行營銷活動及重點卡產品權益展示,在“云閃付”APP首頁可一次性查看各家銀行餐飲、住宿、出行等各類優惠權益,不用再分別打開每家銀行的APP,“云閃付”APP還支持綁定銀行卡權益自動識別,可基于地理位置主動推薦附近優惠及權益”。
至于轉賬匯款、便民生活服務等功能,云閃付有的,支付寶、微信、蘇寧金融等APP也都有。
所以問題來了,單靠這一點,能夠扭轉用戶習慣、強化用戶對云閃付的使用粘性嗎?恐怕未必。先不說第三方支付會不會依樣畫葫蘆,也為各大銀行提供權益優惠的展示窗口。單說各大銀行的權益優惠本身,說到底還是一種用戶補貼,而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靠補貼已經難以支撐起一個超級APP的崛起,無數其他的APP都證明了這一點。
真正的破局點,只能來自于解決痛點問題的剛需。只有剛需,才能改變用戶的使用習慣。只是支付領域仍未滿足的剛需在哪里?
銀聯方面曾公布這樣一組信息:
“在場景拓展方面,銀聯在地鐵公交等民生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如廣州地鐵全線開通銀聯手機閃付,短短兩個多月,日閃付交易筆數已達到近30萬筆,且手機閃付的占比不斷提高,領跑各類移動支付產品,憑借“一揮即付”的極致便捷受到廣大乘客青睞”。
可見,未被滿足的剛需場景還在,未來仍有變數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