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是我國最主要的口糧,《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深入江西、黑龍江一南一北兩大水稻主產區調研發現,當前在稻米生產、市場銷售、國儲收購等環節存在一系列“產業病”,一些優質稻品種退化,市場上大米 “摻混”“調和”現象普遍,收儲政策難體現優質優價。
專家認為,當前迫切需要在產、收、銷等多環節拿出有針對性的舉措,實施水稻市場化改革,加快水稻供給側改革,推動大米產業升級,不斷滿足市場消費需求。
“香味不那么濃了”
“前幾年種出來的水稻磨米后,大米有明顯的香味,很多消費者就認這個味。但最近兩年發現,品種還是那個品種,香味卻少了。”東北某水稻大縣一位大米銷售商認為,這就是品種退化現象。
“雜交稻高產,常規稻好吃”,這是農民對雜交稻和常規稻的普遍印象。一些專家介紹,過去我國糧食生產以高產為導向,水稻育種偏向產量稍高的雜交稻,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優質常規稻品種退化,成為制約稻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絆腳石”。
江西省南昌縣順發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余國金告訴記者,以前當地有很多不錯的常規稻品種,奠定了南昌大米在沿海市場的地位,可如今這些品種都消失了。“并不是說這些品種不行,而是種的時間長了,沒有種子公司或者科研機構去提純復壯,這些品種就慢慢退化了。”
江西省種子管理局副調研員賀國良說,江西省800多萬畝優質稻中,優質常規稻種植面積占600多萬畝,優質雜交稻種植面積僅占200多萬畝。“常規稻不同于雜交稻種,不需要年年制種,簡單去雜后即可作為來年用種,但這樣種植多年后就會出現品種退化現象。”他說。
東北某水稻大縣大米口感好,一直是高端大米的代表,2016年市場品牌價值達數百億元。但《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在該地區采訪時,聽到一些種植戶反映,最近幾年當地種植的主導品種,“香味不像以前那么濃了”。
黑龍江省東禾農業集團是集水稻種植、加工、貿易等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企業,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優良水稻品種經過多年種植就會退化,退化的品種不僅抗性、豐產性下降,而且稻米品質變劣。
優化稻米質量要從種子開始。業內人士希望,有關部門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加大對常規稻及優質雜交稻的研發、推廣力度,從源頭上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保障。一些專家建議,在確保當地水稻主栽品種的同時,選好備選品種,防止因種質資源退化速度過快影響優質稻米種植。
賀國良建議,堅持雜交稻、常規稻優質品種協調發展的思路,一要以市場導向,加大對優質雜交稻品種的審定和推廣,引導雜交稻育種優質化、綠色化;二要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強對優質種質資源的保存、利用,加強優質常規稻品種選育;三要引導種子企業強化常規稻提純復壯,確保為市場提供優質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