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達擬申請破產保護,最后一張膠片或留給自己
N據新華社電經濟觀察報中國產經新聞報綜合
海都閩南網訊 影像產品巨頭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19日宣布已在紐約申請破產保護,以爭取度過流動性危機,確保業務繼續運營。這家有著131年歷史的百年老店,為何難逃衰敗厄運?
巨額負債 破產文件顯示,柯達負債68億美元;預計2013年完成其美國業務重組
總部位于美國紐約州羅切斯特市的柯達說,該公司及其美國子公司已根據美國《破產法》第11章向紐約一家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美國之外的子公司則不受影響。破產文件顯示,柯達登記資產51億美元,負債68億美元。破產保護申請不包括柯達國際業務。柯達表示,已獲得花旗集團提供的9.5億美元18個月期信貸支持,并預計在2013年完成其美國業務重組。據外媒報道,柯達正在準備任命一位首席重組官,以尋求破產程序期間的融資途徑。
股價暴跌
此前,柯達曾做出多項措施提振業績以自救。柯達1月10日匆忙推出的業務重組計劃,正是自救措施之一。美國時間1月10日,柯達宣布對旗下業務進行重組,原有的三個業務部門將被削減至兩個,分別為商用部門和消費部門。柯達希望,打印機、軟件、包裝等業務能在2013年時實現規模翻兩番,達到公司總收入的25%,即接近20億美元。“一旦柯達完成向數碼公司的轉型,我們未來的市場與現在相比將有很大不同,所以我們需要重組,以趕上變革的步伐。”
1月3日,因其平均收盤價連續30日跌破1美元,紐約證券交易所發布警告稱,若其股價在未來6個月依然無法突破1美元門檻,將被取消上市資格。1月10日,柯達的股價為58美分,而在巔峰時代1999年1月,柯達股價為每股78美元。
分析人士稱,柯達申請破產保護后不久將被強制退市。
股價跌破1美元,柯達重組力圖渡過難關 出售專利
1881年柯達公司的創始人伊士曼發明膠卷,1888年第一部柯達照相機上市,開啟大眾攝影新時代,其成功神話延續百余年。到1981年,柯達公司的銷售額沖破100億美元。
近年來,柯達公司在向數碼設備轉型階段喪失了許多傳統的膠片業務,競爭力不斷下降,導致這家擁有100多年歷史的公司不得不決定出售旗下眾多專利以維持現金流。為節約經營成本,柯達自2004年以來累計裁員約20%,全球員工數從1998年的8.6萬人減至2010年年底時的不足2萬人。
在過去的132年中,柯達積累了1萬余項專利技術。此前,蘋果、谷歌等公司就曾因涉嫌使用柯達專利被告上法庭。2010年,三星就支付給柯達5.5億美元專利賠償。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柯達目前的市值。柯達持有專利的價值或許比其業務本身的價值高出5倍,隨著手機廠商競相爭奪相關發明的專利,這家已有131年歷史的照相機公司可能成為收購目標。
競爭力不斷下降,出售旗下眾多專利以維持現金流 迷茫將來
已從美國花旗集團獲得9.5億美元融資;柯達海外子公司不受破產影響
現年65歲的柯達首席執行官佩雷斯2011年8月接受媒體采訪時承認,柯達本應在5年前就開始加速向數碼轉型。事實上,柯達1975年就發明首部數碼照相機。不過,由于擔心數碼業務可能沖擊當時利潤豐厚的膠卷業務,柯達把這種產品束之高閣。
佩雷斯說:“如同美國東海岸地區的許多公司,柯達在研發和專利領域能力非凡,卻不太擅長把產品變成商品,實際上在商品化方面頗為糟糕。”提及申請破產保護,佩雷斯19日在聲明中說,這是“著眼柯達將來邁出的必要一步和做出的正確事情”。
柯達19日說,已從美國花旗集團獲得9.5億美元融資,預計能夠在破產重組期間持續運營業務和支付員工工資。柯達在官方網站上向客戶保證,所獲融資足夠向供應商等商業伙伴全額付款,確保商品和服務不會中斷。據悉,柯達海外子公司不受破產影響。
美國《華爾街日報》19日報道,柯達準備任命一名首席重組官,協助企業在重組期間獲得更多投資者注資。貸方有時要求企業設立首席重組官,否則不愿提供貸款。破產重組期間,佩雷斯將留任首席執行官和董事長。
究因? 百年巨人行動遲緩
從1888年第一部柯達照相機上市開始,柯達的成功神話一度延續了上百年。上個世紀90年代末,這家百年老字號走到了十字路口:主營的膠卷業務占據了市場半壁江山份額,但“影像數碼化”的市場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如何選擇?對于處于行業龍頭地位的柯達來說,尤為糾結。戰略上一再遲疑,導致柯達錯失數碼轉型的恰當時機。等到其2003年下定決心轉型,卻為時已晚。
“盡管柯達率先發明數碼相機,但柯達的成功此前一直是傳統業務的成功,基于此,傳統業務部門對決策影響力甚大,企業資源也會優先配置到傳統業務部門,從而導致其轉型遲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EMBA中心副主任羅彪認為。
在昔日光環的縈繞下,柯達遇到了一家規模龐大的百年老店常常會遇到的問題——尾大不掉、多層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雜。2003年,時任柯達CEO的鄧凱達曾宣布柯達全面向數碼轉型,柯達要削減72%的紅利派發額度并向新興的數碼技術投資30億美元,但該意見遭到了部分股東的強烈抵抗。
在柯達中國區,高層的頻繁更迭導致了轉型方向無法延續。自從柯達中國區原總裁葉鶯離職后,這一職位走馬燈一般接連由陳志軒、傅志君、李強擔任,幾乎一年一更換。
這一切導致的結果,是柯達的轉型時間跨度之長、困難之艱巨遠遠超過所有人的想象。虧損、出售業務、裁員、并購擴張……這些反反復復的煎熬,耗盡了柯達的資金,也耗盡了華爾街對于柯達的耐心。柯達只是錯過了一次機遇,卻沒想到:代價竟如此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