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籌備工作兩年后,管虎的新作《八佰》終于在上周末正式開機。該片以抗日戰爭時期為背景,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在日均圍困下堅守四行倉庫陣地的故事。開機前夕,管虎接受記者采訪,介紹了影片籌備的諸多細節,并表示將打破國產戰爭片的慣常套路,“以拍出中國人的硬氣和血性。”
為年輕觀眾重現歷史
管虎的父親管宗祥是老一輩表演藝術家,抗日戰爭時期就加入了八路軍文工團。管虎說,正是由于父親的影響,讓創作《八佰》成為自己長久以來的夙愿,“很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近現代史,1937年的這場四行倉庫保衛戰更是給我留下了特別的印象,可以說是人類戰爭史上前無古人的一段奇觀。”他坦言,自己是懷著非常謹慎和誠懇的態度對待這部作品的,“籌備期間,我走訪了17座城市,采訪了17-29歲的年輕人,令我意外的是,他們中有大概90%不知道四行倉庫保衛戰,甚至不了解淞滬會戰,我覺得忘卻歷史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所以我希望用這部電影幫助當下的人們回望過去。”
戰爭故事更應關心“人”
為了讓觀眾能夠親身體驗到片中1937年的時代背景,管虎為此次《八佰》的拍攝爭取到了巨大的資源支持,“我們實景搭建了200畝的建筑,甚至還不惜人工開鑿了一條仿真蘇州河。此外,我們還和IMAX方面達成合作,全程采用IMAX 65mm攝影機拍攝影片。”而這,在華語電影界尚屬首次,此前包括《薩利機長》和《敦刻爾克》都采用了這一技術,“相比普通攝影機,在呈現大場面時這個設備會有明顯的視覺效果優勢。”而除去戰爭場面,管虎坦言《八佰》更將注重對個體角色的塑造,“戰爭不是最主要的,戰場上的人物才是我更想著力表現的焦點,通過‘八百壯士’的故事,我希望能讓觀眾看到中國人骨子里的硬氣和血性。”時報記者 王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