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青藏高原,暖氣剛停,天仍有些冷。走進青海大學醫學院,格日力(見上圖,資料照片)教授剛剛從門診坐診回來,在他位于高原病研究院5樓的辦公室用餐。午餐很簡單,一桶方便面,吃完也不休息,一頭又扎進厚厚的文獻里。
從沒有一間像樣的實驗室到擁有省部級高原醫學重點實驗室,從沒有一項高原醫學成果到連續獲得國際國內大獎,從沒有一位專業研究人員到擁有一支具有國際研修背景的高原醫學研究隊伍,學成歸來的10多年間,在格日力的努力下,青海高原病研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6年,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二十七屆院士大會上,格日力榮獲全球唯一基礎醫學科學獎。“我是草原上的放羊娃,有今天的成就,是黨和政府培養的結果。”格日力動情地說。
“我是唯一的少數民族學員,大家對我非常關心”
“格日力”是蒙古語,意為光輝、光芒,他的全名“阿樂騰格日力”,代表金色的光芒。從“赤腳醫生”到醫學博士,從放羊娃到創建青海歷史上第一個博士學位授予點的博士生導師,格日力說:“我的生命是父母親給予的,我的事業是黨和人民給予的!”
1952年冬,格日力出生在青海德令哈市懷頭他拉鄉一個偏遠山村。在格日力16歲那年,從北京來了個醫療專家團。格日力帶著好奇,參加了專家團舉辦的赤腳醫生培訓班。一個月后,他背起藥箱成了一名“赤腳醫生”。
“當赤腳醫生,主要工作是發藥品、打退燒針。”格日力說,那段日子過得波瀾不驚。直到有一天,村里的一名孩子發高燒,打針也退不下來。只會打針的格日力無計可施,趕忙騎馬將孩子送到鄉衛生院救治。回去的路上,他暗下決心,要當個真正的醫生。
帶著一顆好學上進的心,格日力被推薦到了青海省衛校學習。兩年后,成績優異的他被上海第一醫學院醫學系看中。“當時不知道上海在哪里,也沒坐過火車。”格日力說,初到上海,就被都市的繁華驚到了。到了課堂上,他遇到了一個大問題——語言不通。“我上小學時沒有雙語老師,所以只懂蒙古語和蒙古文。”格日力說,讓他感動的是,班上專門成立了一個幫助他的學習小組,“我是唯一的少數民族學員,但是大家對我非常關心,教我漢語,幫我補課。”在上海完成學業后,格日力被分配到青海省衛校當老師。1993年,格日力走出國門,開始了長達8年的海外留學生活。他在日本學習6年,取得了博士學位,又赴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環境與運動學研究所做博士后,在“低氧運動生理及高原訓練”“低氧與肥胖”等課題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貢獻,受到國際高山醫學界專家和同行們的好評,于2001年6月完成了博士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