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時間,鐘倩的世界小得可憐:一間15平方米的房間和一部破舊的輪椅。房間那頭是癱瘓在床的父親,房間這頭是因重度殘疾而被死死困住的自己。
這個四肢變形、僅能用左手中指敲擊鍵盤的姑娘卻硬是闖出了一方天地:她開辦的心理熱線9年來接聽4000多人次咨詢,挽救了上百名企圖自殺的人;她先后撰寫了39份百姓提案,不少內容被全國政協委員帶上全國兩會;她不間斷地自學,寫下上百萬字文章,讓不少文學名家驚嘆不已。公益夢、文學夢……生命的奇跡仍在繼續,她被越來越多的人稱為“80后張海迪”。
這一切是如何成為現實的?“我在困境中死盯著那一點機會和夢想,將人生寫得方正,將心靈寫得簡素,將青春寫得絢麗,將世界寫得精彩。”這是鐘倩的答案。
十六載,終與“不死的癌癥”握手言和
厄運降臨的2001年春天,鐘倩只有16歲,正值緊張的中考備考階段。
最初是高燒、乏力、消瘦得厲害,鐘倩被醫生初診為“幼年類風濕”。兩周后,病情的惡化令人始料未及。
挨過復習階段,鐘倩掙扎著參加完中考,直至最后一門英語考試結束,鐘倩突然發現自己已無法站立,她在監考老師的攙扶下才得以走出考場。
最終,她被確診為類風濕病晚期,這種病在醫學界有“不死的癌癥”之稱。鐘倩在病床上接到了高中錄取通知書,即便所有的高中課本都包好了書皮,但病情已經不允許她繼續學業。
接著,便是漫長的康復過程。隨著病情加重,鐘倩的關節開始變形,無法下地行走,體重從最初的110斤驟減至不足50斤。疼痛不間斷地折磨著這個花季少女,這是種常人難以想象的疼,疼到極點,鐘倩撕心裂肺哭喊的場景常引得四鄰落淚。
“我眼巴巴地看著病魔把我撂倒在床上,自己連抗爭的力氣都沒有。”鐘倩回憶。更令她心酸的是,下崗的父母為自己借錢治病時遭遇無數次“閉門羹”。她不止一次懇求父母放棄治療,但父母都強忍淚水直搖頭。
最難的時候,朋友送來張海迪寫的《輪椅上的夢》,就像是一團火焰重新點燃了鐘倩內心。“不論多難,夢想的路還是要走下去。”鐘倩咬牙對自己說。
5年后,經中醫治療,鐘倩可以慢慢坐起身,開始看書自學。而一件小事幾乎再次擊垮她的自信:因關節變形,她甚至握不住筆。
一切從零開始。每晚,她坐在床前,用蜷曲變形的右手在父親特制的寫字板上一筆一劃地練習寫日記,關節時常疼得讓鐘倩喊出聲來。堅持整整一年后,她獲得了濟南市硬筆書法比賽特等獎。
生活開始向這個女孩展示更多的可能,鐘倩終與“類風濕君”握手言和。
這意味著“臣服于命運遭際,接受身體的殘疾,懷揣希望陽光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