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人民大學新光平民發展協會在微信公號上連發兩次聲明,稱“工友夜校停辦”,課程將有所調整,向組織廣場舞、太極、運動和晚會轉型。因“工友夜校”此前多次受媒體報道,這次消息一出便引起輿論熱議。
“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塑造了太久的‘新光=夜校’的概念,某一課程的停辦,某一活動的增加,在新光內部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卻演變為大眾眼中一個社團的消失,甚至是一種精神的退縮。”梁莎莎在校期間曾作為該協會負責人,4月26日,她在朋友圈的狀態中寫道,“適時而變絕對不是退縮。”
曾在中國人民大學梁漱溟鄉村建設發展中心任職的邱建生老師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新光夜校的“轉型”可以理解。作為平民教育的實踐者,邱建生參與建設的“工友夜校”“農村社區大學”也面臨著和“人大工友夜校”一樣的問題,即工友因工作原因,參與時間很難得到保障。
此外,邱建生說,志愿者資源動員能力也有不足之處,知識系統也存在漏洞、不夠厚實,服務內容、方式比較“單線”,對工友吸引力不夠,“我們想給的跟工友想要的或有差距”。但他認為人大學生的努力“彌足珍貴”,“(勇于)去承擔這樣一個責任,不能再期望更多”。大學生服務工友,本身也是受教育的過程,因為“高高在上的姿態,走不進他們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