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工友自考頂尖高校本科畢業
新光協會“工友夜校”的創辦緣于人大商學院在2011年辦的一次創業比賽:該校2011級學生吳俊東和幾個同學經過調研,做了一個公益性質的“工友夜校”創業策劃書,但“不滿足于參賽,更希望將此事落地”,便在人大校園內成立了新光平民發展協會,辦起“夜校”。
現在哈佛留學的吳俊東至今仍記得2011年4月份“開學第一次上課”時的場景:20多個志愿者,卻只有兩個工友來。盡管志愿者早有心理準備,仍有些“懵”,“懵”完了再重新調研,“叫工友來一起做課程規劃,了解他們的需求”,然后“夜校”經工友們口口相傳,從第三個禮拜開始,參與者從“保安”拓展到食堂的大叔大媽,人數逐漸穩定在30人左右,多時達50多人。
在彼時大量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時代背景下,“夜校”最初主打“創業”課程,“請一些商學院的博士從創業可能會遇到的管理問題、財務問題、融資問題等方面上課。“從第二個學期開始,接觸多以后,發現他們不同的需求,從創業課程開始擴展到不同的領域。”
“比如2012年開設的電腦課,初衷是教大家互聯網購票,免于排隊買票的疲憊。也告訴他們如何使用社交網絡,怎樣和留守老家的孩子溝通,也有英語課、養生、心理健康等等。另外就是各種晚會、K歌比賽啊之類的。”
“夜校不光是授課的形式,還有各種討論,比如學習小組、茶話會等等,大家也會一起做一點小項目,在里面會感受到平等的存在。” 吳俊東告訴澎湃新聞,夜校的課程“比較偏生活方面,沒那么技術性。”
“讓工友在職業上得到提升,不是我們最主要的目標……更多是塑造一個環境,工友身處其中能夠更多受到尊重。(希望工友)通過我們這個平臺,培養自己對學習的興趣,覺得學習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包括學習英語,這個可能他們之前完全不會想的,但是現在可以去做。”
“夜校”或多或少會給工友們帶來一些改變。吳俊東稱,第一學年的“創業培訓”給部分工友創業帶來幫助,其中有人開了會計師事務所、開小餐館、照相館,“也有不少自考成功的”。
梁莎莎說,曾有一名保安通過自己的努力,自考國內某頂尖高校法律本科,畢業后離開學校轉了行。他當時就經常來工友夜校聽課,“課堂上有師兄講法律基礎知識,拿司法考試的題目做例子,他(保安)都能有理有據地答出來,并且切中要害,沒有過多的廢話。”
這名工友至今與梁莎莎保持著良好的友誼,并多次在聊天中談及“懷念在人大工作的時間,對新光對人大都很有感情”。澎湃新聞多次聯系這名工友采訪,未獲回應。“他就是這么低調,我很佩服。”梁莎莎認為這名工友的成功并非因為夜校,“新光辦起來之前他就在學習,本身就是勤奮好學、要強的人”。
“新光是給工友提供一個體驗工作以外的樂趣的平臺,給有需要的人提供一定的知識補充,也給校內各個群體提供溝通交流的機會。”梁莎莎覺得,社會上有人認為“夜校”是在“向農民工傳遞知識、彌合階層鴻溝”,“這樣的壓力一個小小的社團承受不起”。“工友愿不愿意改變、怎么改變,具體有什么發展,仍需看個人的興趣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