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半農(nóng)
歷史爭論
“?”和“!”到底要不要?
問號、嘆號都不是我國固有的符號,卻是較早采用的符號。但是后來有人主張不要“?”和“!”。
1918年,《新青年》第五卷第三號在“論句讀符號”的討論題目下,刊登了慕樓、胡適的通信。慕樓在來信中提出,文言虛字可以代替問號和驚嘆號兩種符號,說“文句圈點,如乎?么?呵!等,似近重疊。以中文‘乎’‘么’等即是‘?’之記號;‘呵’‘呀’等即是感嘆之記號也”。這種看法在當時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提倡新式標點符號的干將劉半農(nóng)也曾有類似觀點。
胡適在回信中剖析了自己以前在《論句讀及文字符號》一文中的類似主張,而后借錢玄同的話說:“這兩種符號(?!)都不可廢。因為中國文字的疑問語,往往不用上舉諸字;并且這些字有各種用法,不是都拿來表示疑問的意思。”接著舉例說,中國京戲里常有兩個人問答,一個問道“當真?”一個答道“當真。”又問道“果然?”又答道“果然。”倘若不用疑問符號,這四句寫出來便沒有分別了。再如《檀弓》上,曾子怒曰:“商汝何罪也!”這句雖用“何”字,卻不是疑問語,而是怒罵語,當用感嘆號。最后,胡適頗有感觸地說:“種種符號都是幫助文字達意的。意越答得出越好,文字越明白越好,符號越完備越好。”
刨根問底
“?”是怎么來的
我國標點符號中的問號“?”原是從西方引進的。它起源于拉丁文中questio這個詞,意思是質(zhì)問、疑問、問題。在問號尚未出現(xiàn)之前,每當有表示詢問的句式時,就在句子的末尾加上questio。后來人們?yōu)榱藭鴮懞啽悖腿∑溟_頭的一個字母“q”和最后的一個字母“o”,縮寫成“qo”兩個字母。不久又有人把“q”寫在上面,把“o”寫在下面。過了一些時候之后,又逐漸改變了寫法,草寫成“?”作為問句的標志。后來約定俗成,在問句中都這樣用“?”來表示,從此“?”就正式變成了一個標點符號,在世界各種語言中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