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在清流縣林畬鎮的福建閩鱸壹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繁育基地外,數名員工拉著漁網在人工魚塘間來回穿梭,將一尾尾肥碩的加州鱸種魚收入網中,分揀放入培育池,再轉運回基地繁育。
水產種業:
反季節孵化鱸魚
加州鱸魚又名大口黑鱸,鱸魚品質營養豐富,是典型的肉食性淡水魚類,也是目前淡水養殖的優良品種之一。
“這批種魚共4萬尾,今年5月1日投放,如今均重都在0.5公斤左右,成活率95%以上。”繁育基地負責人鄒先偉介紹。目前,基地已建成標準工廠化繁育精養塘50畝,還額外租賃5畝人工魚塘,用于種魚室外養殖。
“林畬的氣候和水質是大口黑鱸的‘天然溫床’,基地引進了一系列先進設備,除高效增氧機外,還配備了在線監測、全場控溫系統及遠程斷電斷氣報警系統,這樣有利于遺傳選育的相關工作開展。今年我們還與省淡水研究所建立聯合育種戰略合作。”基地技術負責人吳時東介紹。依托先進設施與技術,基地實現全年12個月穩定生產受精卵,成功突破了大口黑鱸傳統繁殖季節的限制,實現反季節鱸魚孵化。這一技術突破緩解了市場上反季節鱸魚苗的供應壓力。
“以往,大口黑鱸的繁殖受季節影響較大,福建主要集中在特定的4月份,而我們這個基地結合現有水源優勢通過精準調控水溫、光照、水質等環境因素,為種魚創造了適宜的繁殖條件,使得受精卵生產不再受季節約束,每月都能穩定供應優質受精卵,為后續的魚苗培育和養殖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年已對外銷售魚苗1200萬尾。”鄒先偉說。
產業發展的紅利,正源源不斷惠及當地百姓。家住林畬鎮林畬村的村民溫文明是基地的員工,他一邊熟練地分揀種魚,一邊笑著說:“我在這里工作快一年了,主要負責魚塘日常管理巡護種魚分揀,每個月能拿到4000多元工資,離家近還能兼顧家里的農活,比外出打工劃算多了。”現在在基地務工的村民有10余戶。
生態漁場:
打響“清流溪魚”名片
鄒先偉試行的反季節繁育,是清流縣漁業產業向水產種業轉型升級的縮影。
在清流縣的九龍湖畔,另一張“漁網”同樣忙碌,這里的“清流溪魚”養殖正朝著生態化、標準化方向穩步邁進。
“十四五”期間,清流縣漁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清流溪魚”養殖面積5.8萬畝(其中九龍湖3萬畝大水面),培育澳洲鱈魚及鱸魚苗種繁育基地3個,擁有漁業經營主體140家(公司53家、合作社25家、家庭農場62家)。同時,建成農業農村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7家、省級水鄉漁村7個,滄龍現代漁業產業園躋身全省首批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漁業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
數據背后是產業的穩健成長:五年漁業總產量達13.04萬噸,實現逐年穩步回升;五年漁業總產值累計33.44億元,產業效益保持穩定。在養殖規模方面,清流縣始終穩定在5.8萬畝,池塘1.4655萬畝、水庫4.3345萬畝,形成“池塘精養+水庫生態養殖”的科學布局,為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這份成績單的背后,離不開品牌賦能與生態保護的融合。“十四五”以來,清流縣立足“清溪環繞,碧水洄流”的生態稟賦,以“清流溪魚”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福建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為核心抓手,緊扣漁業現代化發展方向,統籌推進生態保護、產業升級與聯農帶富,實現了從傳統養殖向“生態化、標準化、品牌化、融合化”的跨越式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清流記者站 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