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標點符號是新文化運動一部分
我國現在通用的標點符號,是在我國古代的“句讀”“圈點”等標點和符號的基礎上,再引進西方國家的一些標點符號,經過百余年的使用改造融合而成的。
1840年的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也打開了中國人的眼界。“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即學習外國的技術,以對付外國的侵略。要學習,先得了解。西洋標點便在這個時候傳入中國。
清末的外交官張德彝,是我國第一個介紹西方標點符號的人。張德彝祖籍福建,漢軍鑲黃旗人,同文館英文班學生,曾先后八次出國游歷,每次都留下一部以“述奇”為名的日記體裁的聞見錄。同文館是清政府為培養洋務人才而設置的一所近代外語學校。張德彝隨浦安臣使團出使歐美,1868-1869年寫出《再述奇》(今名《歐美環游記》)記述了他在美、英、法三國的社會和文化方面的見聞。其中有一段對西洋標點符號的敘述,是我們見到的最早介紹西洋標點的文字。
在中國第一個使用新式標點符號著書立說的人,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嚴復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也很了解中西文化的某些差異。1904年,他在所著的《英文漢話》一書中,第一次使用了一些新式標點符號,這對中國語言文學的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胡適
而大張旗鼓地號召在社會上推廣使用標點符號,是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新青年》在新文化運動中,倡導了以反對文言、提倡白話為主要內容的書面語革新運動,有不少文章、書信提到了使用標點的問題,開展了使用新式標點的討論,在社會上,尤其是知識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17年5月,劉半農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我之文字改良觀》,提出了在文章中使用新式標點符號的主張?!缎虑嗄辍冯s志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喉舌”,自創刊之日起,一直堅持使用新式標點符號。
作為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的胡適,對新式標點符號的創制實施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美留學期間,胡適曾先后擔任《學生英文月報》《留美學生季報》等刊物的主編,同時還進行了一些學術著述。1914-1916年他曾在日記中多次記下自己對創制新式標點符號的設想,這些日記先在友人中傳閱,后來收入《藏暉室札記》。1915年8月,胡適應《科學》雜志之約,作《論句讀及文字符號》一文,“凡三晝夜始成,約一萬字”,全面闡述了他對句讀及文字符號的理論思考,并且進行了符號的實際創制。1918年胡適在寫作《中國哲學史大綱》時,對這套符號進行增刪改易,使之成為我國第一部國家頒行的標點符號方案的雛形。
1919年4月,北京大學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劉復、錢玄同、胡適六教授,聯名向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提交《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大會議決通過。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采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批準了這一議案。訓令指出,議案內容“遠仿古昔之成規,近采世界之通則,足資文字上辨析義蘊、輔助理解之用”,并轉發所屬各校“傅備采用”。
議案的頒布,標志著新式標點由個人提倡走向國家推行,走向法治,這極大地推動了標點的使用和普及。上世紀20年代,除在白話文中繼續推廣使用新式標點外,還出版了一批古典名著的新式標點本。如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了汪原放標點的《水滸》《儒林外史》《紅樓夢》。標點古書迅速形成風氣,新式標點一時成了時尚。正如陳望道在《新式標點》一文中所說:“新式標點現今算是一件時式的東西了,一部舊書,單加幾個標點便可以賺錢了!時代底進步,真快??!從前胡適之在《科學》、陳望道在《學藝》、高元在《法政學報》、項衡方在《東方》一類雜志上勸用新式標點的話,早已是日本女人手里的‘勸女人放足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