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剛下完雨,如果運輸茶葉或者有機肥,車輪陷在泥里打轉是常事,要折騰大半天;現在,新路修到茶園門口,貨車可直接裝卸,運輸成本一下省了三成。”11月24日,在大田縣屏山鄉美陽村的云霧生態茶園里,合作社負責人郭文杰一邊指揮工人搬運茶園冬季管護用的有機肥,一邊算起“修路賬”,臉上滿是欣慰。
屏山鄉是大田縣美人茶產業的核心產區,茶園面積達2.64萬畝,15家茶葉合作社、55家茶企蓬勃發展,其中4家更是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屏山鄉憑借茶葉主導產業的突出優勢成功入選“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然而此前,一條寬不足3米的土路,成了制約鄉里發展的“緊箍咒”。這條連接鄉里屏山、美陽、瑞美等6個村的道路,彎多坡陡、坑洼不平,不僅讓沿線1萬余名村民出行不便,更讓茶葉、黃花菜等特色農產品“出山難”。
“群眾的急難愁盼,就是我們的攻堅目標!”三年前,屏山鄉黨委政府的承諾擲地有聲。鄉黨委迅速成立工作專班,將土路改造工程列為“茶園和低產田建設項目”頭號民生工程,規劃建設一條6.3千米長、6米寬的水泥路,打通這條發展“瓶頸路”。
可現實難題接踵而至,財政緊張,資金缺口成為項目啟動的“攔路虎”。“路是大家的路,振興是共同的事!”鄉黨委政府發出募捐倡議后,一場跨越山海的愛心接力迅速展開。干部職工帶頭捐款,村民們自發湊錢;華僑大學郭新華教授看到倡議后,第一時間轉賬支援,直言“走得再遠,根在屏山”;廣東省大田商會會長蘇元解組織同鄉捐資,在外創業的企業家們紛紛伸出援手;本地10家企業累計捐資9.7萬元,楊梅村村民王少先等群眾主動請纓捐款……一筆筆愛心款從四面八方匯聚,最終募集資金逾25萬元,為項目注入了“第一桶金”。
修路期間,鄉村干部放棄了周末和節假日,駐守一線協調用地、監督施工質量,不放過任何細節;沿線村民自發組建“志愿服務隊”,每天輪流疏導交通,有的村民騰出自家院子堆放建材,有的則泡好清香的大田美人茶,送到施工隊員手中解渴。“這不是政府單方面修的路,是咱全鄉人自己的路,每個人都想添把力。”瑞美村村支書蘇明珍的樸實話語,道出了全鄉上下的共同心聲。
如今,這條凝聚著政企鄉賢、干部群眾心血的“民心路”已通車一年,昔日的“瓶頸路”早已變身名副其實的“振興路”。蜿蜒的水泥路穿梭在山間,將大仙峰?茶美人4A級景區、楊梅村中國傳統村落、許坑村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串聯成線,形成“一路連多景”的旅游新格局,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慕名而來;貨車直接開進田間地頭,茶葉、黃桃等農產品當天就能運到縣城,遠銷省外、海外,客商上門收購的腳步越來越勤;沿線村民順勢開辦起農家樂、民宿,煙火氣里升騰著增收希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致富不再是夢想。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十五五’民生工作與基層治理錨定方向,明確要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屏山鄉黨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全會精神是根本遵循,他們將始終把群眾急難愁盼放在心上,以修路時“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干群同心精氣神,持續聚焦產業發展、民生改善,打通發展堵點、補齊民生短板,讓政策紅利精準落地,推動高山茶鄉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煥發更強生機與活力。
大田記者站 羅珍華 通訊員 朱諶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