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下降,廈門正式入秋。近期,鷺島掀起“撿秋熱”,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在公園內撿拾掉落的秋葉、秋果,在玩樂、創作中感受季節更替,留住秋日記憶。
通過“撿秋”感受秋天
上周末,在植物園多肉植物區附近山道上,市民劉女士帶著孩子在這里“撿秋”。“這里五裂槭紅了,造型獨特形似楓葉。秋風吹過,紅葉翩翩落下煞是好看。在四季常綠的鷺島,不同顏色的葉子難得一見。我和孩子一起收集落下的秋葉,感受秋天的變化。”劉女士說。
在廈門山海健康步道沿線、忠侖公園,也有不少市民帶著孩子一邊散步,一邊撿拾掉落在地上的秋果。“這是臺灣欒樹的果實,橙紅色圓滾滾的,好似小小的紅燈籠,看著特別有秋天的感覺。”市民陳先生表示,“撿秋”的過程也是一種心靈療愈的過程,專注尋找和觀察植物,能讓人暫時忘卻生活工作中的煩惱和焦慮。
野蓮是戶外山野植物課的老師,時常組織孩子們參與戶外課程。野蓮表示,廈門一年四季不太明顯,“撿秋”可以讓人直觀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課程中,我們會組織孩子觀察或觸摸不同果實,有的果實還可以品嘗,不僅可以學習到植物知識,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探索精神。”
秋葉秋果成為創意素材
“撿秋”得來的秋葉秋果,也成為不少手作達人的創意素材。市民樊女士家中的展示柜上,擺放著不少花環、胸針、風鈴、花束,這些都是她和兒子“撿秋”得來的果實制作成的。“我常和兒子一起去爬山,收集木麻黃、桉樹、青岡、海紅豆、烏桕、鳳凰木等植物的種子,清洗干凈后用熱熔膠加工,就是獨一無二的作品。”樊女士說。
野花棒棒糖、野果手串……野蓮也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創作。“在我們的課程中,利用秋花秋果做手工,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環節。孩子們自己設計了‘珠寶’首飾,例如發卡、項鏈、手鐲,利用超輕黏土就能制作,簡單又有趣。家長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制作,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也能永久收藏秋日的一段美好記憶。”
(海西晨報記者彭怡郡)
相關鏈接
鷺島“撿秋”攻略
在鷺島,“撿秋”能收獲些什么?市綠化中心森林植物檢疫科樊改麗博士表示,“撿秋”也是拾趣,可以撿的種類分為秋葉、秋花、秋果。
據介紹,隨著天氣變冷,樹葉的葉綠素被分解,類胡蘿卜素顯現出來,葉片就變得五彩繽紛。在園博苑、植物園,銀杏樹的黃色葉片紛飛。湖明路附近,烏桕樹的橙色葉片格外亮眼。白鷺洲公園、東坪山東山社附近,秋楓、五裂槭等紅葉層林盡染。南湖公園、園博苑、健康步道沿線,落羽杉從綠色、鎏金等顏色慢慢轉變為暗紅色。掉落的葉片可以制作成書簽,收藏秋日美好。
果莢是植物最顯眼的“身份標識”。這個季節可以撿到鳳凰木、臘腸樹、羊蹄甲、紫薇、相思樹、印度紫檀樹等園林樹木及植物的果莢。臘腸樹的果莢則極具辨識度,長達30-60厘米,外形酷似臘腸。紫薇的果莢則是小巧的蒴果,成熟后會裂成五瓣。如果看到地上有扁圓帶薄翅的果莢,像一個個迷你小飛盤,那附近大概率生長著印度紫檀樹。
需要提醒的是,大家在“撿秋”過程中應該只撿落地物,不摘枝頭果,不攀折樹木,更不能不破壞植被。
(記者彭怡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