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條 建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各市、縣(區)應當設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醫調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醫療糾紛的人民調解工作。
醫調委調解醫療糾紛不向當事人收取任何費用。醫調委日常辦公場所、工作經費和人民調解員補貼由同級財政予以保障。
第十二條 建立和完善社會醫療救助機制。在醫療糾紛處理后,對家庭經濟狀況符合社會救助條件的患者,可以向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提出社會救助申請。
第二章 預 防
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指導醫療機構建立健全醫療糾紛預警機制、醫患協商溝通機制,依法規范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及醫療技術準入,加強對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執業行為、醫療技術使用和醫療設備配置的監督管理,督促、指導醫療機構提高服務質量和醫療水平。
第十四條 醫療機構應當加強醫務人員業務和職業道德教育培訓,提高醫患溝通能力,建立健全醫療質量監控和評價制度、醫療安全責任制度和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完善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
第十五條 醫療機構應當建立健全醫療糾紛處置制度,制定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置預案,明確醫療機構負責人、科室負責人和醫務人員在醫療糾紛處置中的職責,規范醫療糾紛處置程序,定期分析醫療糾紛的成因,預防醫療糾紛的產生。
第十六條 醫療機構應當建立健全醫患協商溝通機制,明確咨詢、投訴管理部門,設置接待場所,配備專(兼)職人員,接受患方的咨詢和投訴。在醫療機構的顯著位置公布醫療糾紛的解決途徑、程序以及醫調委等相關機構的職責、地址和聯系方式。
第十七條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
(二)關心、愛護、尊重患者,保護患者隱私;
(三)因病施治,合理治療;
(四)向患者如實告知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醫療費用等情況,并及時解答其咨詢,做好心理疏導。若如實告知患者可能產生不利后果的,應當如實告知其近親屬;
(五)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實驗性臨床醫療的,應當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的書面同意;
(六)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及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準,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七)按照國家規定書寫并保存病歷資料。因搶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時書寫病歷的,有關醫務人員應當在搶救結束后6小時內據實補記,并加以注明。
第十八條 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違反診療規范、常規,實施不必要的檢查;
(二)使用與病情不相宜的診療技術、藥物和醫療器械;
(三)篡改、偽造、隱匿、銷毀、丟棄病歷資料;
(四)接受患方財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
第十九條 患方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守醫療機構管理制度和醫療秩序,尊重醫務人員;
(二)如實向醫務人員陳述病情病史,配合醫務人員進行檢查、診療和護理,并按照要求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面材料;
(三)按照規定支付醫療費用;
(四)配合醫療機構根據病情要求其轉診或者出院的安排;
(五)對醫療行為有異議的,依法表達意見和訴求。
患方不得強行要求醫療機構作出超出其救治能力和執業范圍的醫療行為。
第二十條 患方有權查閱、復印或者復制患者門(急)診病歷和住院病歷中的體溫單、醫囑單、住院志(入院記錄)、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麻醉記錄、手術記錄、病重(病危)患者護理記錄、出院記錄、輸血治療知情同意書、特殊檢查(特殊治療)同意書、病理報告、檢驗報告等輔助檢查報告單、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等客觀記錄診療活動的病歷資料。
病程記錄、病例討論、會診意見等主觀分析病歷資料不屬于患方可復印或者復制范疇。
公安、司法、保險以及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部門,因辦理案件、依法實施專業技術鑒定、商業保險審核等需要,提出查閱或者復制病歷資料要求的,經辦人員在提供有關證明材料后,醫療機構可以根據需要提供患者部分或全部病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馬腿村“美麗休閑鄉村”基礎設施改造提升項2025-11-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