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影集團出品的傳記電影《我是醫生》點映后,獲得評論界的高度認可。影片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他年逾九旬依然奮斗在攻克癌癥科研最前線的故事。
在上影集團和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舉辦的影片研討會上,評論界一致認為,《我是醫生》是一部具有創新意義的主旋律英模人物傳記影片,它突破了常規的創作模式,以平實的生活場景,讓崇高變得平易近人。這里摘錄刊發部分評論家的發言。
緊貼真實,使人物具有穩固扎實的生活基底
《我是醫生》是一部令人感動的人物傳記影片,其中的科學精神、動人情感,以及藝術手法的使用,在高妙的結合后達成感染力很強的觀看效果。
影片始終“緊貼”傳主的真實生活,臺詞對話質樸有趣,語句精到,同時包含豐富的人生況味。雖然要表現的傳主是事業卓著、感動中國的可敬老人,卻始終賦予他不僅可敬,而且可感、可親的真實、生動、完整人格。影片中有這樣的人物自述,“我是割膠人的兒子,父親從小就夸獎我的手靈活。用割膠刀,穩準快,后來就換成了手術刀。”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臺,大弧度聯想的意象跨越使一位功勛卓著的老人形象首先具有了穩固而扎實的生活基底。
作為一部上影出品的高藝術水準傳記片,《我是醫生》并未將偉大人物簡單化,而是采用獨特的敘述視角,著意展現吳老作為醫生的日常。有一處畫面令人感動,觀之難忘。吳老和學生一起面對堆積的患者檔案,那些雖然接受了成功的手術,卻因為后發的擴散轉移而“不在了”的病人。身為醫生的吳孟超為此在辦公桌前特辟一個立柜,高高摞起故去的病患檔案。他用樸素至極的話語教育學生:科學是事實本身!哪怕是已經離開了世界的患者,好的研究仍然能夠讓他們的存在于醫學推進上繼續發揮作用!
“我想背著每一位病人過河。有一些過不了河的病人,往往就差最后一步。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實驗室!”影片中,這句話和盤托出人物心跡,表現吳孟超院士作為一名偉大的醫生,真正的偉大之處正在于他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同時也是這部傳記影片最值得重視的價值所在。(楊俊蕾 復旦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