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衣服啦!”11月14日,記者來到位于莆田SOS兒童村里的市孤棄兒童養護中心,工作人員正為孩子們分發冬季的新外套。
▲圖為醫護人員正在為殘障兒童進行康復訓練。 全媒體記者 陳斌 攝
“孩子們一年年長高,換季得添置新衣服。”兒童村村長助理林金娥向記者介紹,這里是全國10個SOS兒童村中啟用的首個孤棄兒童養護中心。所處的大樓2023年投用,設有特教室、康復室、活動室、中醫理療室、診所以及生活區等,是市委市政府實施的民生三個“十大工程”項目之一。
目前,43名殘障兒童生活在市孤棄兒童養護中心。其中,10多人是輕度殘障孩童,其他則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腦癱、罕見遺傳病等疾病的重病重殘孩童。
“這些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林金娥說,養護中心的孩子身患疾病,無法正常表達不適,醫護人員與護工24小時輪班,每兩個小時就要為孩子翻身、換尿片,詳細記錄飲食、用藥等情況,按照“一孩一策”進行分類施治。
當天,市兒童醫院院長曾慶煌帶隊前來駐點服務。兒科醫生為長期臥床的孩童們仔細檢查身體、評估康復情況,耐心詢問護理細節,還現場指導護理員如何進行日常康復輔助。
作為一家綜合型福利機構,為補齊短板,增強殘障兒童的專業醫療照護力量,提高康復訓練方面技術,今年6月,結合全國“兒科和精神衛生服務年”,兒童村與市兒童醫院共建康復延伸服務體系。
“我們設立康復延伸病房,定期派駐治療師駐點服務,并通過帶教提升村內養育媽媽和保育員的基礎康復技能。”曾慶煌介紹,他們正與兒童村探索建立全周期康復支持網絡,把專業康復服務融入家庭式養育場景,為社會力量參與困境兒童健康保障提供可復制的“莆田方案”。
除此之外,兒童村獲得省級醫療機構支持,同時建立了專班救助機制,為患兒多方尋醫、多渠道籌措診療資金。今年以來,兒童村已有5位殘障兒童陸續接受了手術,逐步康復。殘障兒童小慧初來兒童村時,身體虛弱,性格內向。兒童村發現她存在先天性心臟病和聽障問題后,積極為其尋求醫療救治。
“孩子的成長不能等,我們必須‘向前一步’!”兒童村的這份執著得到回應。8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開通綠色通道,為孩子進行微創介入手術。小慧術后飯量增加、體重穩步增長,小臉日漸紅潤。身體恢復后,她又完成一次耳部手術。如今的她頭發順滑烏黑,性格俏皮,還能主動與記者攀談聊天。
和小慧一樣重獲新生的還有先天性耳部發育異常的小民。曾內向怯懦的他術后恢復良好,變得陽光自信。目前,5名康復的殘障兒童即將從病房轉入兒童村“類家庭”過渡,一步步學會自理,開啟新的人生。
“下一步,我們希望能有更多企業、愛心人士等社會力量加入,為這些殘障兒童籌措更多專項診療資金,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持續、充足的醫療保障,在康復路上走得更穩、更遠。”林金娥表示。
探訪尾聲時,小慧跟著記者走出了大樓,站在升旗臺“一切為了孩子”六個大字前,用力揮著小手向著記者道別。
(文中兒童均為化名)
新聞鏈接
2020年,莆田SOS兒童村進行機構改革,加掛“莆田市未成年人保護中心”“莆田市兒童福利中心”牌子,整合全市兒童福利機構職責職能,變成全面為孤棄兒童、困境兒童等提供服務的綜合型福利機構,實行健康兒童家庭居住、殘障兒童集中居住“雙軌制”。
兒童村教育科科長何遠征告訴記者,兒童村踐行“一切為了孩子”的辦村宗旨,堅持家庭養育、分類管理模式。目前,兒童村供養孩子125名,努力為困境兒童營造良好成長環境。
全媒體記者吳琪娜通訊員朱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