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安溪,茶香依舊,只是飄散的路徑已被時代重繪。網線取代了古道,屏幕連接了山海,一場由電商引領的深刻變革,正推動這座閩南山城的鄉村振興敘事,從“一片茶葉的旅行”升級為“一套數字生態系統的構建”。
政策“春雨”與產業“新基建”
當烏龍茶制作技藝傳承人劉金龍在直播間向萬千網友展示鐵觀音的“蜻蜓頭、青蛙腿”時,他不僅完成了一次銷售變革,更促成了傳統與未來的對話。這位“中國制茶大師”的新舞臺,象征著安溪縣核心產業的整體躍遷。
數據印證了這場變革的廣度與深度:2025年前三季度,安溪縣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62.7億元,其中茶葉貢獻58.9億元,占據主導地位。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其余3.8億元——由蔬菜、豆制品、水果等十余個品類共同構成的“多極生態”。這預示著安溪縣的電商故事正由“一枝獨秀”向“百花齊放”的態勢悄然轉變。

大坪高山蔬菜基地
這一轉變背后,是安溪縣前瞻性的電商“新基建”。縣里每年500萬元專項資金如“春雨”,精準滴灌如李陌茶業這樣的直播基地,其入選國家級典型案例,成為政策賦能的最佳注腳。通過創新構建電商工作機制,安溪縣將部門、鄉鎮、協會凝聚為“命運共同體”。《加快電商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等文件的出臺,更將電商提升至“縣域經濟新引擎”的戰略高度。
安溪縣的模式超越簡單的“開網店”。它借助政策杠桿,構建起政府引導、平臺賦能、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的協同生態。在政策春風吹拂下,安溪縣茶產業突破地域限制,實現“買全國、賣全國”的宏大格局。與阿里巴巴、京東等頭部平臺的深度合作,讓鐵觀音的清香飄得更遠。數據顯示,2025年1-9月,安溪鐵觀音在各大電商節慶中表現搶眼,25-35歲年輕消費者占比超六成,展現出傳統茶產業在數字時代的蓬勃生機。
品質革命與品牌覺醒
電商洪流并未沖淡安溪人的匠心,反而催生了一場更深層次的“品質革命”。
在海拔800米的大坪鄉,菜農高建民的經歷是這場革命的縮影。過去,優質農產品困于深山、被動壓價;如今,通過合作社“預售+定制”模式,一根高山絲瓜可在24小時內直達城市餐桌,價格翻番。這不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農產品價值鏈的重構,讓農民真正分享到市場紅利。

官橋豆干流水線制作
與此同時,在官橋豆干觀光工廠,百年技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通過技術革新,豆干保質期從7天延長至60天,這一突破不僅是產品形態的改變,更是商業模式的顛覆,使其得以登陸全國平臺、走向海外。
據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安溪縣積極推動農產品主體納入“一品一碼”追溯系統,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管控。茶鄉“俏山貨”搭上“電商快車”暢銷,得益于“質量興農”戰略的實施。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培育“三品一標”認證產品145個,認證面積達71萬畝,位居全省前列。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戶切實享受到電商發展帶來的紅利。這標志著安溪的電商競爭,已從“價格戰”轉向以品質和信任為核心的“品牌戰”。
“織網”全球與未來圖景
所有的商流,最終都離不開物流的支撐。安溪縣電商故事的宏大篇章,在于其以智慧物流“織”就一張覆蓋千山萬壑、聯通五洲四海的錦繡網絡。
在感德鎮,茶農陳兩固對“客貨郵”融合模式贊不絕口——“快了半天,省了一半”,直觀體現安溪縣物流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在于“末端開放共享”的創新理念,通過整合交通、郵政與快遞資源,構建“郵快合作+交郵合作+快快合作”的集約化體系。
這張網絡的底層支撐,包括23億元投入改造的700公里通村公路、“1+24+443”覆蓋全域的三級物流體系,以及日處理20萬件的智能倉儲中心。而這張網的邊界,正加速向全球延伸。在新加坡等關鍵節點建成的6個“新溪望”公共海外倉,將東南亞配送時間從15天壓縮至3天。這不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安溪縣從“產品出海”邁向“品牌與服務體系出海”的關鍵一步。
夜幕下,中國茶都直播基地的燈火,與劉金龍、高建民、陳兩固等奮斗者的身影,共同勾勒出安溪的未來圖景。
“我們將聚焦‘數字農業+品牌農業’,推動農產品從‘種得好’向‘賣得火’轉型升級,讓更多安溪優質農產品香飄世界。”縣工信商局局長王輝榮表示。
安溪這座以茶聞名的山城,正以匠心為舵、創新為帆,在數字經濟浪潮中,將自己鍛造成一個面向未來的立體“數字生態山城”,為中國乃至全球的鄉村振興,提供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安溪樣本”。(融媒體記者 陳和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