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剛印象里,劉毅從沒就待遇問題跟他提過要求,假如當初把他的薪酬壓低一些,他似乎也能接受。
與劉毅年齡相仿的郭帥申購了住房。他理解劉毅。“劉毅更純粹一些,什么都不在乎,專心搞科研。”
郭帥說,有人對數學的純粹,導致對其他事情也會純粹一些。“做數學的人可能偏理想主義一些,不是不通世故,而是為了自己的追求,可能會放棄一些東西。”
1940年,英國數學家哈代指出,數學家在所有人里應該是最容易“出世”的。他在《一個數學家的辯白》中說:“當世界瘋狂時,一個數學家可以在數學中發現一種無與倫比的鎮定劑。”
劉毅今年34歲,獨自租住在北大提供的公寓里,擁有大學生般的年輕外貌。除了學術活動,他不怎么外出。他有一些打發閑暇的興趣,比如在網上下圍棋,以及讀一些“閑書”,“閑書”指的是非數學書。他表示自己喜歡“在外面逛”,他進一步解釋,“外面”指的是北大圖書館等校園其他地方。
回國兩個月后,“突然”有一天,劉毅想出了一個三維流形的拓撲問題,結果發表在數學界公認的四份頂級期刊之一、德國的《數學發明》上。他也不知道是“哪個地方”豁然開朗了。
這是一個數學家靈感降臨的時刻。眾多數學大師曾像藝術家一樣,描述過靈感的極端重要性。
“數學王子”高斯說,數學中的一些美麗定理具有這樣的特性:它們極易從事實中歸納出來,但證明卻隱藏得極深。“數學是科學之王。”
“我們做研究的時候,整天就是想問題,好像武俠小說里的閉關狀態,盡量避免做一些雜事,投入一些。有人做完一個問題,中間有一個空隙,相當于練完一層功,還沒有開始下一層,可以休息休息。”郭帥形容。
“我剛好處于練功狀態。”他在受訪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