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鄧先生因為兒子的一句話而變得異常郁悶——
“你知道我在學校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哪里嗎?是廁所,在那最自由,沒有老師管著也沒有值日生看著。”
鄧先生的兒子剛上小學二年級,經過了幼小銜接的提心吊膽之后,鄧先生的兒子開始尋找校園生活中的樂趣。結果他發現,自己在學校里可以自由玩耍的地方并不多。雖然學校沒有明確規定課間不能離開教室,“但是樓道里總有值日生值班,誰要是追跑打鬧了都會被記下來的。”鄧先生說。他們這些低年級的孩子除了課間操和體育課外,不能隨便到操場上去玩。
下課鈴聲一響孩子們涌出教室、涌入操場,上課鈴聲一響,滿臉是汗的孩子們再迅速地坐回教室……現在,在很多大城市的小學校園里,這樣的場景似乎只能出現在記憶中了。
不少學校,出于安全的考慮對學生在學校里的活動做出了種種限制。
前些年,媒體討論“可以自由自在瘋玩的春游、秋游哪去了?”后來,媒體討論“學校體育課中的‘跳山羊’‘單雙杠’哪去了?”現在,人們在媒體上討論的是“孩子的課間哪去了”?
隨著社會、學校、家長的安全意識不斷增強,孩子的活動范圍被擠得越來越小,甚至他們只能趁著上廁所的時候“喘口氣”。
當小小的廁所成了孩子們釋放天性的地方,釋放的尺度就很難把握了。
不久前,北京市某著名小學就是在廁所里發生了一起孩子間的矛盾事件,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關注。
“出現問題不能僅靠‘堵’還要‘疏’。”這是國人自大禹治水時就懂得的道理;“教育要遵從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這是教育的本質規律。為了安全而限制孩子的自由游戲,這樣的做法顯然既不符合社會普遍常識,也有悖教育本質,但是這么做的學校絕不是少數。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學校有時候也很無奈,造成這種怪現象的原因絕不僅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