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便把管理這位“差生”的任務交給家軒。
這種沒有約束力的結對本來可以很松散,不過,老師采用了兩人共同計分的辦法,無論哪一個違反了紀律,兩個人都要扣分。
這樣一來,家軒成了這位“差生”的影子。
效果是明顯的。在家軒的貼身緊跟下,這名“差生”違反紀律的次數明顯減少了,但是家軒卻很疲憊,感覺自己在學校的生活變得非常無趣,“下課看書,也不能安靜地坐一會兒,有時候上廁所都去不了”。家軒跟自己的父母抱怨。
“這是種最被動的方式,短期內可能有效,但長期來看,不利于孩子的發展,因為他總是要去釋放甚至反抗。”王耘說,孩子這個年齡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動,躲是躲不過的。
成人把自己的焦慮層層下放到孩子的世界里
孩子活潑好動、沖突在所難免、孩子受到欺負、家長奮起保護……
這個過程似乎非常符合邏輯,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父母就是有這樣的觀念:‘我要為孩子負責’‘我要傾盡全力去護他周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邊玉芳說,再加上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這唯一的孩子會傾注更多的關注。
傾注過多、關注過多,則造成了焦慮。中國家長焦慮,已成人們的基本共識。
不過,當我們真的近距離觀察各種校園安全事件時,就會發現,焦慮孩子的安全僅是家長所有焦慮的一個出口,有時候甚至是引發家長所有焦慮的一個爆破口。
最近李女士的生活也是焦頭爛額的。
李女士的兒子小風現在上小學五年級,在班上有3個要好的朋友。兩個星期前4個小伙伴在學校里鬧著玩推推搡搡,結果可能動作有些大,小帆坐在了地上。
小風回家之后把這事告訴了媽媽,李女士覺得這是男孩間再正常不過的打打鬧鬧,便讓小風主動打電話問候小帆,得知小帆并沒什么大礙便沒再過問。
李女士幾乎把這件事忘了的時候,接到了班主任的電話。班主任告訴李女士,小帆因為心情不好,已經幾天沒有上學了,小帆的爸爸找到學校要求幾個當事的孩子家長和學校給小帆道歉,還要做出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