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沒有想到事情會變成這樣。
學校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后得知,小帆的爸爸一直沒有工作,前一段時間小帆的媽媽又剛剛被確診為重病。
我們已經很難判斷小帆郁悶的情緒是源自跟同學的沖突還是家里的不順心。不過,小帆的爸爸一口咬定,小帆的壞情緒來自被小風他們“欺負”了。
不少心理學專家指出,孩子經常是與父母“共情”的,也就是孩子會本能地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并與父母“共情”。成年人有自己的排解渠道,但是孩子往往缺少這樣的能力,反而會成為家長負面情緒的承受者。
當成年人習慣了把自己生活中積攢下來的情緒帶到了孩子的世界中時,孩子世界中本來簡單的事情變得越來越復雜。
嚴防死守地保護后就能萬無一失了嗎
家長和學校把孩子的安全措施“武裝到了牙齒”,孩子的成長就萬無一失了嗎?
程然是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兩年前程然在跟同學打鬧的過程中被同學推倒在地,磕掉了一顆牙齒。程然的媽媽找到學校,最終那位跟程然打鬧的同學在全班同學面前向程然道了歉。
最初,程然還覺得挺有面子,而且也真的再也沒有人敢“欺負”他了。
不過后來,程然慢慢發現,其實,同學們表面上好像還跟他有說有笑,但是一起玩游戲的時候不再找他了。
不久前,程然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活動中有一組拓展項目,老師讓學生們自由兩兩組隊,結果班里19個男生只有程然一個人落了單。
王耘教授他們曾在高中生中做過一個調查,詢問接受調查的高中生們最需要哪方面的指導,“我們本以為高中生需求更大的會是學業方面,出人意料的是排在第一位的是人際關系的指導。”王耘說。
家長們本以為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給孩子們畫出了保護圈,但其實是給出了一把雙刃劍。
他們沒有在孩子人際交往方面給予科學正確的指導,反而讓孩子更加孤立了。“其實高中生這時候再指導已經有點晚了。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就應該告訴他們怎樣跟同學、老師等各種各樣的人交往,這需要家長和學校去引導。”王耘說。
曾經敞開的學校大門關上了、曾經敞開的操場關上了……當我們束縛住孩子所有的手腳,卻其實是“畫地為牢”。
正如邊玉芳所說的那樣,“家長們給孩子畫的保護圈越嚴密,等孩子長大去面對社會走出保護圈時,就會越不知所措,越是被過度保護的孩子,抵抗力越差”。
(家長、留學生為化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