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衡中,我走出了本來的教育困境”——林靜,2009級,現于美國洛杉磯讀研究生
如果不是2009年進入衡水中學,我的生活軌跡和現在一定完全不同。大概會讀我們縣最好的高中,然后進入一個很一般的大學,根本不可能像現在一樣,在名校本科畢業后、很“順理成章”地在洛杉磯繼續讀書。
我家離衡中有八百多里地,剛入學的時候,每個月放假只有一天半。那時候,也是我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身邊,特別想家。學校不讓帶手機,我每個課間都去公用電話亭打電話。高一上學期整整半年,我都是哭著過來的。
除了自己心里的情緒,衡中一向“管教嚴格”的規則,也讓我很不適應。我是屬于散養型選手,但在衡中一切都要求一致。就拿疊被子來說:一定要疊成豆腐塊、被面不能有褶皺、床單一定要鋪平……這些規則,在一開始都讓我有些手足無措。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那時候,學校不允許看“閑書”。有一次晚上剛熄燈,我躲在宿舍衛生間里看小說。而在我們的規范要求里,剛熄燈半小時內,一般不允許上廁所。有老師在走廊里看到衛生間里透出來的光,室友只能借口“忘關燈”來給我打掩護。就這樣,我在漆黑的衛生間里整整待了半小時才敢出來。
但是說到學校的規定,也沒有外界傳得那么夸張。學校會分嚴打期和非嚴打期,嚴打期很容易被揪住小辮子;非嚴打期就還好,老師也是普通人,不會揪著錯處不放,只要學生不是太過格。這些規范都只是為了營造一個氛圍:嚴于律己、好好學習。
事實證明,氛圍營造很成功,但也磨滅了個性。比如心情不好的時候,它(衡中)會更傾向于壓抑情緒;會希望把每個人打造成它覺得合適的樣子。我現在的一些情緒,總是愛放在心里,這種感覺很不好受。
不管怎么說,我很感謝衡中。它是一個平臺,給我提供了走出自己原有教育困境的一個機會。
衡中讓我覺得可貴的另外一點,就是當時學校環境非常純粹。大家不會因為誰家里有錢或沒錢,長得漂亮或不漂亮,而有針對性的交往。我們的同學間關系非常真誠,也不存在任何校園霸凌的事情。在這種封閉環境下,我收獲的師生情和友情,是這輩子再也難以遇到的純粹。
但在進入大學之后,接觸到不同省份、背景的學生。能很明顯感覺到,衡中學生身上的“應試化”色彩更重,個性化更少,對外界了解更少。
而這些遺憾的根源,我知道不能歸咎于衡中。應試教育下衡中是一種必然,首先有這樣的教育制度,之后才會有衡中,否則大家也不會選擇衡中模式。
如果給我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我還是會選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