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
小時跑去看電影,媽媽用雞毛撣子痛打
少年鄒韜奮在父親面前背“孟子見梁惠王”,桌上放著一根兩指寬的竹板,一想不起來就要挨一下打,半本書背下來,“右手掌被打得發腫,有半寸高,偷向燈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滿肚子裝著已成熟的絲的蠶身一樣”,陪在一旁的母親還要哭著說“打得好”。
和鄒韜奮有著同樣少年經歷的人,在80后、90后中并不少見。出生在四川一個小縣城的80后余小姐小時候就曾被戒尺教訓過,“那時候用的不像現在的戒尺這么精美,我還記得初中班主任用的是一把竹尺子,而我媽的主要‘武器’是一把雞毛撣子。”余小姐回憶說,“我的初中班主任張老師是教數學的,早上去遲到了,就會用尺子打掌心。”長大后余小姐在同學會上問過張老師,為啥好幾個老師都喜歡罰學生站在教室外,而他偏要打手心,“張老師說他一方面希望我們知錯能改,另一方面不希望我們因為遲到而錯過上課。”
余小姐說自己小時候也沒少被母親體罰,“那時候最數千忌憚的就是家里的雞毛撣子,記得讀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姨夫給了我三毛錢,我就拿著這錢去看了場電影,回家后被媽媽用雞毛撣子痛打了一頓,理由是以為我失蹤了……”
有了這些經歷的余小姐在網上偶然發現了有戒尺賣,“店鋪上面寫著‘打屁股打手心’,我當時就感覺我媽的雞毛撣子變個身回來了。”余小姐說她趕緊買了一把掛在家里,“剛收到快遞那天,我媽笑我說,是不是故意買給她看的。其實我想說的是,那時候的母親雖然嚴厲,但小時候那些挨打的日子仍然是我最懷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