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建議
家長盡量減少體罰 定時開家庭會議
說到老師手中的戒尺,成都一所小學的語文老師李老師笑言,“現在可不敢隨便打學生,我也不建議家長通過體罰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棍棒之下可能確實能教出聽話的孩子,但對于孩子的心理成長是極其不利的。”李老師自己也曾買過戒尺,“但我主要是因為覺得這戒尺看上去很精美,上面雕刻的《誡子書》也是古代家訓的精品,所以買來放在家中作為擺設,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敬重。”
李老師建議家長,即使是購買了戒尺,最好也只是將之作為一種對孩子的震懾,“盡量不要真打痛了,對孩子的教育可以通過很多方法來實現,比如定時召開‘家庭會議’,為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制定一些規矩。畢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樣子,家長自己首先就應該是什么樣子。”
李老師認為戒尺在手,更應在心,家長應該更多地讓孩子知道戒尺二字的意義,而不是知道戒尺落在身上有多痛,“戒,是指警戒、懲戒;尺,是指尺度、標尺、標準。所以戒尺本身的含義是好的,戒尺這個詞所表達的意義正是人在成長過程中所必需的,沒有規矩,難成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