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區南口中心七間房小學給教室裝修后,該校四年小學生小麗(化名)患上極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小麗的父親稱,給孩子治病需要交給醫院30萬元保證金,家里沒錢。自己去學校、教委尋求幫助,但對方不同意給錢。
患病8個月后,11歲的小麗離開人世。為了討說法,小麗父母起訴學校索賠。校方在法庭上稱,當年的裝修工程是市里公開招標的,與學校無關。2016年3月29日,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終審判決學校賠償小麗父母各項損失42萬余元,目前賠償款已執行到位。
法院認為,根據當下的病理研究,毒物影響與再生障礙性貧血之間存在關聯,裝修后通風是社會共識,學校的行為明顯不當。對校方認為“因果關系應該被充分證明”的觀點,法院認為在事物性質本身就不確定的情況下,不能要求當事人提供充分而確定的證據。
《法制晚報》記者多方走訪了解到,學校裝修、學生患血液病索賠的事件雖然屢見報端,但本案判決學校裝修與學生患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校方應承擔賠償責任,在國內尚屬首案。
事件發生 腿上現出血點 患再生障礙性貧血
小麗的父母今年都不到四十歲,父親經營一家小小的汽配店,母親是公司職員。小麗在昌平區南口中心七間房小學上學。
小麗的父親回憶說,2012年夏天七間房小學開始翻建、裝修,直到2012年9月1日開學,裝修仍未完工。2013年1月10日,學校開始裝暖氣,并在暖氣管上刷油漆。小麗的母親回憶說,2013年1月下旬的一天,她給女兒洗腳,無意中看見女兒腳面和小腿上有好幾處出血點。當時她沒注意,以為是痦子,但過了兩天,她發現女兒下肢上有越來越多的出血點,這時她感覺不對勁了。
“但沒想到那么嚴重,開始以為是皮膚病。”小麗的母親帶女兒去附近的醫院檢查,醫生看到小麗腳上的出血點后立即提醒她,“趕緊帶女兒去大醫院,查查是不是血液病”。2013年1月31日,小麗的母親帶著女兒去了北京兒童醫院。經住院檢查,2013年3月14日,小麗被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極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