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設林業高質量改革發展服務平臺,高效對接產業要素資源,破解投入不足、經營效率低等難題
20多年前,集體林權制度從福建發端,走向全國。隨著改革深入推進,新問題陸續浮現:金融活水如何流向綠水青山?林農如何從“單打獨斗”轉向“協同作戰”?“養在深閨”的森林食品如何走進千家萬戶?林業創新鏈與產業鏈如何深度融合?
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接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扎實推進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建設。
作為林改先鋒,我省建設林業高質量改革發展服務平臺,促進各類經營主體精準對接、生產要素暢通流動、資源資產高效配置、創新活力充分釋放。下一步,將貫徹落實全會關于持續深化生態省建設的部署繼續探索創新。
平臺思維:
破解改革發展難題
在永春縣,廣闊的林下空間也能像工業廠房一樣“拎包入駐”了。
作為全省最大的鄉鎮林場,永春縣湖洋鎮六八林場坐擁5萬多畝林地資源。近年來,林場有意打破“木頭經濟”單一模式,引入社會資本發展林下經濟。“不砍樹也致富”的愿景很美好,但招商難題隨之而來。“林下經濟要想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必要的基礎設施不可少。”林場黨支部書記劉文淵說,整地、修路、水肥設施配套等,每畝光前期投入就要幾萬元,不少意向投資者因此心存顧慮。
針對此情況,永春縣提出了“先筑巢,再引鳳”的策略。首先,國企永春縣永綠林業發展有限公司統一流轉分散的林下空間。然后,借鑒工業領域的經驗,開展通路、通水、通電、場地平整建設,打造“林下標準地”。最后,吸引投資者入駐,租金收入由國企與林場按約定分配。
去年,六八林場拿出130畝林下空間與永綠公司合作。經過改造提升,這片林下空間很快吸引來了投資者,成為中藥材嵐梅種植基地。眼下,永春正計劃借助這一全新的平臺,激活全縣80萬畝林下經濟空間,因地制宜發展“林藥”“林菌”“林蜂”等十大模式。
國企統一打好基礎,筑巢引鳳發展林下經濟。這背后,是我省以平臺思維推進林業高質量改革發展的探索。
20多年前,集體林權制度從福建發端,走向全國。這場以“分山到戶”為突破口的改革,首先實現了“耕者有其山”,賦予了林農更多生產資料,激活了林業發展活力。然而,隨著林業改革發展深入推進,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接踵而至。突出表現在:銀企信息不暢、權益流轉不順、農企合作不夠、科技賦能不足、產品營銷不利、投資意愿不強。
以農企合作為例,三明市沙縣區高橋鎮上里村林農盧盛垅感觸頗深。
“靠自己,或許可以種好一棵樹,但未必能夠經營好一片林。”盧盛垅說,他種樹的方法原始粗放,植苗后,前三年除草,之后就看天吃飯。這樣的杉木林,到主伐時每畝出材量只有六七立方米。而當地省屬國有林場福建省沙縣官莊國有林場通過科學管護、集約化管理,每畝出材量是盧盛垅杉木林的2倍以上。
在盧盛垅看來,隨著農村勞動力成本上漲,單家獨戶經營的局限性日益凸顯。他希望與國有林場、現代企業合作,高位嫁接優勢資源。
林農如何與林場、企業形成有效聯結?關鍵在于發揮平臺的撮合功能。基于這樣的考量,我省提出打造林業高質量改革發展服務平臺。
“針對林業改革發展中的難點問題,我們決定建設搭載投資促進、產品推介、金融支持、權益流轉、主體鏈接、產學融合等功能的服務平臺。”省林業局局長王智楨說,把服務平臺搭好、搭實、搭出彩,是為了發揮政府“搭臺”功能,助力主體“唱戲”,促進各類林業經營主體精準對接、生產要素暢通流動、資源資產高效配置、創新活力充分釋放。
平臺磁場:
聚合產業要素資源
“以前跑斷腿都不一定能敲開銀行門,現在動動手指就能‘貸’比三家。”通過龍巖市林業金融區塊鏈融資服務平臺,武平縣萬安鎮捷文村林農李發生僅用一天時間,便申請到了20萬元貸款,用于擴大林下食用菌生產規模。
林業經營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源源不斷的資金是剛需。林農、林企如何精準對接金融資源?
在“全國林改第一縣”武平縣率先上線的林業金融區塊鏈融資服務平臺,扮演的正是資源整合與供需撮合的角色。平臺聚合了公共信用、林權信息、林業經營狀況等關鍵信息,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信用體系。林農一鍵提交融資需求后,平臺便能快速匹配多家金融機構的小微金融產品,供比價議價,一舉破解“錢從哪里來”“錢到哪里去”“風險如何控”等林業金融難題。
林業發展,資金、土地、技術、人才等要素缺一不可。過去,這些要素資源分散、固化,難以攥指成拳。建設林業高質量改革發展服務平臺,就是要打造一個具有高度吸引力和聚合力的磁場,讓各類要素資源自由流動、高效整合、科學配置。
金融活水如何汩汩流淌?
三明市搭建“福林e農”平臺,系統集成林業資源線上調查、林權抵押物自評估、貸后動態監測等功能,推動林業與金融數據融合,實現貸款全流程線上服務、信息共享。寧德市建立“森林四庫”聯動專營銀行,融合“林e貸”“碳匯貸”“福卉貸”等一攬子綠色金融產品。
林業資源如何暢通流轉?
南平市全面調查摸底,對符合條件且有流轉意愿的林下空間進行統一流轉,以鄉鎮為單位建立林下空間資源數據庫。漳州市推動海峽資源環境交易中心在當地設立前置服務中心,實現市域內林權信息互聯互通和線上交易。
社會資本如何進山入林?
三明市搶抓“以竹代塑”風口,對接央企中鐵十八局集團,引進落地總投資20億元的中鐵建竹基零碳科技產業園項目,發力竹纏繞復合管道等藍海市場。龍巖市、泉州市、漳州市積極召開林業專場招商推進會,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花卉苗木、林下經濟、木竹精深加工等領域。
創新鏈與產業鏈如何深度融合?
寧化縣推出“林農點單、專家送餐”林業科技精準服務,林農通過“寧化e家”小程序下單,便能優享專家服務團隊提供的定制化技術支持。永春縣與福建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共建全省首個縣級林業產業研究院,共擔科研項目、共克關鍵技術、共享森林資源、共育專業人才。
……
成長中的福建林業高質量改革發展服務平臺,就像電腦主板一樣,讓科研、生產、市場、投資等高效找到對應的“接口”。
平臺紐帶:
鏈動萬千分散林農
一家林場,何以串聯起企業、種植大戶、村集體、村民、“股農”這五方力量?
原來,龍巖市新羅區白沙鎮與省林科院合作,引進油茶高產品種,在渡頭村啟動建設300畝“藿溪油禮·共富林場”。考慮到油茶樹生長周期長,五六年才到盛果期,林場探索林下套種小南瓜、百香果、五指毛桃等短周期作物,實現“以短養長”。在此過程中,多方受益:鎮屬國企與種植大戶主導生產;村集體提供林地獲得租金收益;林場為周邊村民提供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林場根據投資總額制發“福林票”,村集體與村民認購后變身“股農”,既可享受收益分紅,又能提前交易變現。
“村集體每年能獲得4000多元林地租金收入,加上購持的‘福林票’,年收益近萬元。”渡頭村黨支部書記俞周其說,持票的“股農”每年可獲3%~5%收益分紅,30年周期每股累計可獲分紅1.4萬元。
“當前,我省林業改革發展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仍存在著林地碎片化、林業產業規模小、品牌特色優勢發揮不夠好、林區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省林業局副局長林旭東說,發揮平臺紐帶作用,讓林業產業鏈上的不同主體達成發展共識,實現利益聯結,構筑產業合力,這是我省建設林業高質量改革發展服務平臺的初衷之一。
南平“森林銀行”在“零存整取”之間,讓小農戶與規模化經營主體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邵武市水北鎮上坪村擁有林地近8萬畝。和許多山區村一樣,上坪村也面臨著人口老齡化、林地分散、單家獨戶經營效率低等問題。為改變這一局面,村里將2.1萬畝人工商品林存入“森林生態銀行”。
“村里出地,占股40%;南平市綠發國有林場以技術資金管理等入股,占比60%。”上坪村黨支部書記何海明說,“化零為整”后,國有林場通過精準營林、高標投入和精細管護,實現林木產量較個人分散經營提升50%。村集體與村民則通過“保底收益+年度分紅+采伐分紅+衍生收益”分配體系,共享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成果。預計一個輪伐期內,畝均總收益可達8550元,其中村集體和村民可分紅3420元,是傳統流轉方式的4.3倍。
生產得好,更要賣得好。為了幫助森林產品闖市場,我省積極搭建電商、展會等林業企業與市場銜接的平臺,加強企業和產品的信息發布、宣傳推介,不斷提升福建林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如今,我省道地藥材有統一品牌“福九味”,“森林糧庫”“森林錢庫”出產的特色產品也有共同的名字“福林九品”。目前,全省篩選出餐桌副食品、藥食同源品、休閑即食品、工藝美術品、文創把玩品、美容護膚品、家居生活品、環境美化品、以竹替代品等“福林九品”400多個。它們依托標準化生產流程、集中品牌宣介,逐漸在森林產品市場形成“福建聲量”。(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