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9時32分,中核集團旗下中國核電投資控股的漳州核電2號機組首次并網成功,正式向電網送出第一度電。
漳州核電是“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的始發地,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華龍一號”核電基地,規劃建設6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其中,漳州核電1號機組已于今年1月1日成功投入商業運行。此次2號機組并網成功,意味著“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一期工程兩臺機組已全部并網發電。
漳州核電何以成為全球最大的“華龍一號”核電基地?
首先,這與“華龍一號”的自主創新能力相關。“華龍一號”是我國在30多年核電科研、設計、制造、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基礎上,研發設計的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創新成果。它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標志著我國核電技術與綜合競爭力躋身世界第一方陣。
在自主創新過程中,“華龍一號”突破了177堆芯、雙層安全殼、能動與非能動安全系統,以及抗震能力、抗大飛機撞擊能力等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更值得稱道的是,“華龍一號”的所有核心設備均已實現國產化,帶動上下游近6000家企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這使得“華龍一號”完全具備了批量化建設的能力。
這個“全球最大”,還與“華龍一號”的工程實現能力相關。
核電站是迄今為止最復雜的能源系統之一。以2015年開始建設的“華龍一號”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為例,就涉及70多個專業領域、80多個構筑物、360多個系統,工程設計圖紙在20萬張以上。每一個細節,都對設計、采購、施工、調試、核安全等各個環節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工程實現上非常困難。當年,全球三代核電建設也有“首堆必拖”一說。
可是,“華龍一號”依托我國強大的工程科技能力,用68.7個月的建設周期,成為當時全球唯一按計劃建成的三代核電機組,創造了全球三代核電建設的最佳業績。此后,隨著我國核電形成了研發設計、裝備制造、建設等全產業鏈自主化能力,“華龍一號”后續機組的自主化、國產化水平不斷提升,建設也是非常順利。
正如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所說:“我們不僅要輸出自己的核電,還要按照自己的標準建設。”
發展核電,還離不開強大的運營能力。
核電技術是否成熟,關鍵看運營效益。今年5月,“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實現連續安全穩定運行1000天,持續向社會穩定輸送清潔電力超370億千瓦時。目前建成投運的所有“華龍一號”生產運營績效優異,這成為了“華龍一號”開展批量化、規模化建設的底氣和優勢。
目前,“華龍一號”已成為國內外在運、核準在建機組總數最多的三代核電技術。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華龍一號”還在建設過程中不斷改進,朝著“一臺更比一臺好”的目標繼續努力。漳州核電1、2號機組工程是采用“華龍一號”融合技術方案的首個核電工程,也是目前在建以及已核準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的參考。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副總工程師、“華龍一號”批量化總設計師崔懷明介紹,漳州核電1、2號機組工程在福清核電5、6號首堆工程的基礎上,結合了首堆經驗反饋、最新法規標準要求和最新科研成果進行改進。
這樣,“升級”后的“華龍一號”反應堆功率提升了4.4%,相當于一年多發4.4億度電,且同時滿足三代核電技術以及我國最新核安全法規要求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最新核安全標準要求。
那么,這個全球最大的“華龍一號”核電基地,能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什么好處呢?我們不妨來算筆賬:
漳州核電1、2號機組投產后,年發電量預計可達200億度,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600萬噸,相當于每年減少標準煤消耗超600萬噸;這個全球最大的“華龍一號”核電基地全面建成后,預計每年可提供超600億度的清潔電能,據估算將可以滿足福建南部地區廈門市、漳州市用電總和的75%,能夠有效改善福建省“北電南送”的電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