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年輕人對該議題“有感”
館內豐富的史料記錄著歷史的傷痕,但策展人更希望觀者關注生命的能量。婦援會執行長兼“阿嬤家”館長康淑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紀念館的核心概念是“記憶歷史,超越創傷,激發前行力量”。婦援會1996年起向臺灣前“慰安婦”幸存者提供“身心照顧工作坊”,每年定期舉辦數次,十多名阿嬤一起參與心理醫師談話、瑜伽、戲劇、攝影治療等多項團體工作坊,這段故事被收錄于紀錄片《蘆葦之歌》,也體現在紀念館中。阿嬤們的親筆畫作,她們晚年的圓夢計劃,都在館內一一溫情呈現。
“當務之急是保存歷史,從事更多的教育工作,對所有受害國家和地區來說都是這樣,不能讓歷史隨著受害者逝去和日本政府拒絕認錯而被遺忘。”康淑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蘆葦之歌》去年公映,觀眾大部分是年輕人,反響很好。希望讓年輕人和阿嬤的生命故事產生聯系,當年輕人對此有感情的時候,自然想去認識這段歷史。為了讓年輕人對這個議題有感覺,紀念館內還裝置了藝術長廊。